本文目录
周公原名叫什么名字
周公原名叫姬旦,亦称叔旦。
周公(生卒年不详),西周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元圣”、儒学先驱,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在周,故称周公。
封于曲阜,留朝执政,长子伯禽就封。武王卒,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联合殷贵族武庚和东夷反叛。他率师东征,平定叛乱,灭奄(今山东曲阜东)后大举分封诸侯,营建成周洛邑(今河南洛阳)。又制礼作乐,为西周典章制度的主要创制者,主张“明德慎罚”,以“礼”治国,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础。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周公原名叫什么名字
周公,为周代的爵位,得爵者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汉族,因封地在周(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历史上有很多周公之说。比较出名的是易经中提到的周公解梦。
周公到底是谁?
周公既姬旦,是周文王的四子,其之所以能够名传千古的原因在于:第一,是为儒家所推崇;第二,是助推了周朝的建立。一、为儒家所推崇周公在世期间,建立起了具体的礼乐制度,而这正与儒家的“礼”相契合,或者说儒家的“礼”就是由此发展而来,为儒家所推崇,从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开始,就不断地推崇着周公的礼乐制度,期望能够让社会回到周公时期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不仅如此,孔子还时常通过做梦来与周公进行交流,凡此种种,都可以表现出孔子对周公的敬仰,那么周公这样一个名字也伴随着儒家的“礼”而延续了下来。
此外,儒家经典《周易》也相传由周公所作,《周易》在之后被列为”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被历代儒家所推崇,被不断的研究、讨论、分析、传授,从而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在尤为推崇儒家的古代,往往需要对儒家经典研习彻底才能够为官进士,那么《周易》也不例外。那么周公也成为了无法被忘记的重要人物。
二、助推了周朝的建立周公除了借助于儒家而留名,周公对于周朝建立的贡献,也足以在史书中占得一席之地,无法被历史所遗忘。周公先是辅佐了周武王,取得了讨伐商朝大战的胜利,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之后,周公又继续辅佐幼小的成王,帮助他稳定了新生的周朝,让各个地方都趋于稳定,推行了分封制,让整个国家的国土得到恰如其分的统治,并且建立起了礼乐制度,让各个层次都有了相应的规定与区分,从而让整个社会都趋于合理与稳定。这一些功绩对于周朝乃至后世可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周公在这一方面也能够千古流传。
周朝为什么会有周公这样的一个名号呢
链接:
从先秦文献来看,我认为周只能是族号国号,而非地名。理由如下:
1。周公封地的地名叫“岐”,不叫“周”
诗经里说“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於岐下。”可知当地地名是叫岐,而非周。如果“周公”的称号确实源于地名,那么封姬旦于岐,称岐公即可,没有封为周公的道理。
2。在先秦文献中,周更多的是用做族名国号
周原甲骨里有一片文王向商朝先君的卜辞,其中文王自称为“周方伯”,当是商王给予周君的封号。
诗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尚书里,周公旦自己所说的“反鄙我周邦。”,“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都是指武王成王的周朝,而不是他自己的那个封地。
国语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个褒姒所亡之国乃是西周,而非司马贞臆想的那个周公封国。
3。“周”在先秦文献中作为一个地理概念,总是指周王室建都之处,而非某个固定的地区
古公亶父最早在岐建都。后来文王营造丰京,武王营造镐京,并称宗周。周公为成王营造洛邑,又称成周。就是国都在哪,哪就是周。孔子入“周”问礼,所说的“周”就是成周。左传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这里的周也是成周。
类似的,商迁都10余次,地名有亳、相、殷等等,但是定都在哪,哪就是大邑商。
再有,成王和周公说起洛邑的时候讲“其作周匹休”(尚书 洛诰)。洛邑是天下之中,是为成王新建的都城。如果如楼上所说,“周”本身是姬旦封地的地名,成王岂不是成了说,我的新都只是要和你的封地相匹配?这不是乱套了?这话只能解释为新都要与镐京旧都相匹配。说这话时,周都在镐,故称镐为周(丰镐已经不在周原了)。成王随后又说,“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这里的周还是指镐京,而不是说:我去你的封地“周”,你留在洛地吧。
既然“周”是国号无疑,那么在周取得天下之前,周国君主正式的称号就该是周公(或如上文所引周原甲骨,称“周方伯”)。所以,诗经里把开国之君称做“古公亶父”。而“周太王”、“周文王”都是在姬发称王以后追封的。
诸侯称王以后常规的做法是继续使用原有的国号,然后给自己再加一个天子、王、皇帝的称号。前代的商,后代的秦汉都是这样做的。姬发也是自封为“周王”(见尚书武成,及西周众多出土金文)。但奇怪的是,有周一朝在“周王”之外又分封出了一个“周公”出来。
按说姬发称王以前,自己的头衔就是周公才对。但是姬发似乎把自己的这个头衔让出来给了弟弟姬旦。这里用“似乎”二字,是因为我没有看到任何史料记载姬旦的这个周公头衔是姬发封的。史料有载的是姬发封了遥远的鲁国给姬旦,但是姬旦自己没去,而是派了大儿子去。后来姬旦的二儿子继承了周公这个封号,并且一直世袭到周朝灭亡。
这件事有几个非常奇怪的地方
1。姬发为何要让出这样尊贵的一个称号给周公?这几乎让周公和自己平起平坐了。
2。周公的封地在哪?这里说的封地不是指鲁,而是在关中畿内由周公旦次子世袭的“周公采邑”。传世史料也没有明确记载。周代的封国大多一当地的地名为国名。但封姬旦为周公,总不能真的把周国封给他吧?不然姬发自己和大周的朝廷要搬到哪里去?
3。从后来的历史看,似乎与一般的诸侯不同,世袭的周公召公一直是周王室的股肱重臣,一直在周王左右,而非自己经营一个独立的诸侯国。
我这里发挥想象,斗胆给出一个可能的解释,供大家参考。姬发死的时候儿子成王年幼,所以特别设计了这样一个体制:由姬旦在成王年幼时代摄王政,并给予姬旦“周公”这样一个极高的头衔,以便其号令天下。而周公的采邑大概就是周太王在岐山所营造的周国故都。(有岐山周公庙周公家族墓地为证)为了制衡周公,姬发又设召(邵)公。召公采邑也在岐山一带。这个体制以后就固定下来,周公邵公成为周王室世袭的卿。周召两家虽然地位显赫,但是封地面积可能很小,两家的身份更多的是周的卿相而非诸侯。
关于周公的最早记载,应该是小臣单觯的铭文:
王後黜克商,在成师,周公锡小臣单贝十朋,用作宝尊彝
小臣单觯作于周公摄政时期,平定三监之乱以后。文中虽称王克商,而赏赐(锡)单的确实周公。可知周公摄政确有其事,而其摄政时所用的头衔就是周公(历史上曾有过周公是否在摄政时称王的争论)
以“周公”二字无与伦比的地位,非有摄政之事,不能有这样的殊荣。而由小臣单觯可知,此封号非成王亲政后加封。所以,我觉得我的猜想还是能讲得通的。
以上就是关于姬旦为什么叫周公,周公原名叫什么名字的全部内容,以及姬旦为什么叫周公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