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明朝皇城,内城,外城的城门都叫什么名字
内城九门:
南面三门
正阳门:明永乐十七年修筑,原沿用元大都城南面正中城门之名——丽正门,正统时改为现名字。其箭楼俗称“前门”。1915年瓮城被拆除。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崇文门:俗称哈德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文明门,沿用元大都城文明门之名。1900年箭楼被毁。1950年拆除瓮城。1966年拆除城楼。
宣武门:俗称顺治门。永乐十七年修建。正统朝之前名为顺承门,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1920年拆除箭楼。1932年拆除瓮城。1965年拆除城楼。
东面二门
东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崇仁门。永乐十七年取“东方盛德属木、为春”和“直东方也,春也”之意,改为现名[3]。1915年拆除瓮城。1927年拆除箭楼。1965年拆除城楼。
朝阳门:原址为元大都齐化门。民间俗称亦为齐化门。1915年拆除瓮城。1958年拆除箭楼。1957年拆除城楼。
西面二门
西直门:原址为元大都和义门。永乐十七年取西方属义之理改为现名。1969年拆除瓮城、箭楼、城楼。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和义门瓮城门洞,但亦被拆除。
阜成门:原址为元大都平则门。民间俗称亦为平则门。1935年拆除箭楼楼体。1953年拆除瓮城和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城楼。
北面二门
德胜门:明初将元大都健德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21年拆除城楼。1955年拆除城台。1979年拟拆除箭楼,后得以保留。
安定门:明初将元大都安贞门南移修建。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楼、城楼。
此外,内城四座角楼中,仅东南角楼因临近铁路、担心拆除工作影响铁路通行而幸存。其它三座角楼中,东北角楼1920年拆除,城台1953年被拆除。西北角楼1900年被毁,城台1969年拆除。西南角楼1930年代拆除,城台1969年拆除。
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间增筑。又称“国城”、“外郭”。城墙长28里,高7.5米至8米,底宽约12米,顶宽约9米。东南角因避让水洼而向内曲折,被附会为“地陷东南”。
内城有七门:
南面
永定门
左安门
右安门
东面
广渠门(沙窝门)
西面
广安门(彰义门)
东北角
东便门
西北角
西便门
外城城墙、城门和角楼于1951年至1958年陆续拆除。
天安门前面城楼叫什么
正阳门,俗称前门,原名丽正门,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北京城内城正南方向的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缘,前门大街北端,处在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现存城楼与箭楼。
历史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永乐十七年(1419年)将元大都南城垣向南移建800米,原来北京城墙正中的丽正门迁建到今正阳门的位置,仍旧称为丽正门。正统元年(1436年)改称正阳门。正统四年(1439年),在京师各城门外添建箭楼,以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正阳门也在此时建成正阳门箭楼。城楼与箭楼之间形成一座大瓮城,南北长108米,东西宽88.6米。瓮城的四个方向各开有拱券式门洞。
正阳门箭楼在1900年义和团拳民焚烧前门外大栅栏时被飞溅火星引燃烧毁,城楼在当年冬天被生火取暖的印度士兵不慎烧毁,目前的正阳门是民国三年(1914年)改建的。为改善交通,正阳门瓮城在1915年被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拆除。1965年经周恩来批示,正阳门城楼和箭楼得以保留。
1949年后,正阳门曾被北京卫戍区占用,1980年代腾退。
建筑
正阳门在砖砌城台上建有城楼,占地3047平方米,城台高13.2米,南北上沿各有1.2米高的宇墙。城台正中辟有券门,门内设千斤闸。城楼高两层,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式三滴水结构。城楼的楼上、楼下均四面有门。面宽七间(41米),进深三间(21米)。上下均有回廊。楼身宽36.7米,深16.5米,高27.3米。整座城楼的整体高度为42米,在北京所有城门中最高大的一座。
正阳门城楼南设有箭楼,占地2147平方米,砖砌壁垒式建筑。顶部为灰筒瓦绿琉璃剪边、重檐歇山顶。箭楼上下共有四层,南边为楼北边为抱厦;南侧面宽七间,宽62米,进深12米;楼高26米,连城台通高38米,也是北京所有箭楼中最高大的一座。箭楼设四层箭孔,每层13个(内城其余八门箭楼为每层12个箭孔),东西各设4层箭孔,每层4孔。 正阳门箭楼形式比较独特,一直被看成是老北京的象征。
箭楼与城门楼之间为瓮城,宽108米,深85米,东西设有两座闸楼,于闸楼下开券门,门内也有千斤闸。平时箭楼及东闸楼下的城门关闭,出入百姓绕行西闸楼下券门。
北京内城的瓮城内都各有一座庙,而唯独正阳门有两座庙,东为关帝庙,西为观音庙。正阳门关帝庙内塑像为明朝原物,清朝皇帝由天坛郊祭回宫时必在庙内拈香。庙内有“三宝”,一为大刀,一为关帝画像,一为白玉石马。文革期间,正阳门关帝庙与观音庙一同拆除。
前门的两个门都叫什么名字呢
前门城楼中还保留的两个门叫正阳门
一般习惯称正阳门为前门,把地安门叫后门
老北京人都说北京的城门是“内九外七皇城四”,这是什么意思呢?北京城在过去分皇城、宫城、内城和外城四部分,城门是区分城区的标志。
宫城就是民间俗称的皇宫,是封建帝王起居、处理政务的地方。明清时期老北京的宫城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午门和神武门是其南北两个正式的城门。宫城东西方向被筒子河围绕,但在城墙开了两个侧门,这就是东华门和西华门。
那么现在谈谈“内九外七皇城四”吧。皇城四门,指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内城九门,顺着今天的地铁环线依次是朝阳门、东直门、安定门、德胜门、阜成门、宣武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控制了这九门,就等于控制了北京城。因此,掌管九门的最高军事长官——九门提督就成为了朝廷的敏感人物。外城的位置包括今天的地铁路到南二环之间的地带。外城七门是指东便门、广渠门、左安门、永定门、右安门、广安门和西便门。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北洋政府在宣武门和正阳门之间开了一个和平门,后来,为了使东郊和西郊成为通达的直线道路,又将东单牌楼东面的城墙和西单牌楼下面的城墙切开,开了复兴门和建国门。
明清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截去北面城区的一部分,明成祖永乐17年(公元1419年)将原来大都的南城墙向南推移二里改造而成的。明世宗嘉靖43年(公元1564年)包筑南郊一面外罗城,始形成了今天的内外城墙格局。因而过去的老北京人口中称呼有的城门也用元代的旧称或俗称。如朝阳门叫齐化门,西直门叫和义门,阜成门叫平则门,崇文门叫哈达门或海岱门,正阳门叫前门等等。
经过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城的全面建设和北京地铁的兴建,大多数城门现在已经毫无踪迹,“内九外七皇城四”这二十个城门,如今只保留了天安门、正阳门、东便门和德胜门四个,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吧。
北京的城门还有几个存在
城门的组成----城楼、箭楼和瓮城
城楼 北京内城的各个城门上方都建有城楼,这些城楼坐落在一个墩台之上,与左右的城墙紧密相连,墩台的下边正中间开有一个拱形的券洞,就是城门洞,门洞处安有两扇对开的大门,外包铁钉,正面有镀铜大泡钉。门后有大门栓。
明代北京内城的城楼修建于明正统年间,各城楼都是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城楼一般都是面阔7间,进深5间,但也有进深3间的,像朝阳门。阜成门就是三间进深。内城各城楼的具体规格都不太一致,大体上说,以正阳门的规格最高,在各城楼中最为壮观,崇文门、宣武门稍差一些,东直门、西直门又差一些,德胜门、安定门、朝阳门、阜成门的规格最低,各城楼都有上下两层,守城将士可以登楼远眺。
外城的城楼都比内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于中轴线最南端的永定门,城楼约高20米,为重檐歇山顶,面阔7间,进深3间,于正阳门遥相呼应。其次是广宁门,现名广安门,只是比永定门矮了一点。广渠门和左安门、右安门都是单檐歇山顶一层的城楼,高度只有15米左右,东便门和西便门形制更小。
箭楼 北京各城门的外边正前方还有一座城楼,叫做箭楼。各座箭楼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正阳门的箭楼最雄伟壮观。城台高约12米,为重檐歇山顶,上铺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南侧面阔9间,北出抱厦7间,东南西三面设有四层箭窗,南面共有52孔,东西两面各有21孔,前门箭楼高38米,宽52米,进深32米,是北京城内各箭楼中最高大的。在内城9门中,只有前门箭楼下面开有门洞,而且仅供皇帝出入。
北京内城各门的箭楼的造型与前门箭楼基本相同,正面是重檐歇山顶,后面出抱厦五间。正面重檐下面有三排箭孔,重檐上边有一排箭孔。
外城箭楼的形制更小。永定门箭楼正面有两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两侧两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个箭孔。箭楼的后面没有抱厦,只有一道门。广安、广渠、左安、右安四门次之,只有22个箭孔,东便门和西便门最小,只有8个箭孔。
瓮城 箭楼的左右两侧也有城墙,并且与内或外城的城墙相接,于是在各城门处形成了一个个向外鼓出的小城,这就是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状有正方形的,像东直门、西直门的瓮城;也有长方形的,像正阳门、德胜门的瓮城;还有半圆形的,像东便门、西便门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邻两面墙的相接处采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
正阳门的瓮城占地面积最大,呈现为东西窄的长方形,其他瓮城只设一个门,正阳门瓮城除了箭楼下边的一个门外,还在左右两侧各开了一个门。
内城各门的瓮城有各特点,就是同一边的城墙上的各瓮城城门都正对而开,像东城墙上北边的东直门的瓮城门朝南,南边的朝阳门的瓮城门朝北,这对于军队从某一城门经城外调往另一城门提供了方便。西城墙上的西直门、阜成门、南城墙上的崇文门、宣武门都是如此。正阳门瓮城则是在东、南、西三面开有城门,惟独北城墙上的德胜门、安定门是个例外,两座瓮城的城门都朝东。
外城的瓮城比内城小,而且有两座采用半圆形布局,外城瓮城的城门也与内城不同,都开在箭楼下边正中。
废弃的城门
元大都共有城门11座,其中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两座,东面三门由北象南依次是:光熙门、崇仁门,齐化门;南面三门顺承门在西,文明门在东,丽正门居中;西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是:肃清门、和义门、平则门;北面两门安贞门在东,健德门在西。
明初,徐达主持重建新城,将元大都的北城墙废弃,在南面5里处建起新城墙,原来北城墙上的安贞门和健德门被废弃,东、西城墙上最北边的光熙门、肃清门也因此废弃。
新建的城门
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都是民国时期,为了方便交通,在城墙上加建的,但是它们和原来的城门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没有城楼、箭楼和瓮城,实际上只是在原来的城墙上开了两个拱形的券洞,使来往车辆、行人得以通行。
以上就是关于前门和箭楼有啥区别,明朝皇城内城外城的城门都叫什么名字的全部内容,以及前门和箭楼有啥区别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