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宣城的意思
谢朓是是中国南齐时期的文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因曾经担任安徽宣城的太守、尚书礼部郎,所以世人也称呼谢朓为“谢宣城”,齐东永元年间,遭到安王的陷害入狱而死。
谢朓的作品集
谢朓年少的时候便文采非凡,《南齐书》中称谢朓是“少年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是竟陵王萧子良的八友之一。谢朓楼还是南齐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和曾经和沈约、王融等人根据汉语的声调研究诗歌中的声、韵、调配合的问题,开创了永明体,推动了近体诗的发展。
其在诗歌上的主要成就在山水诗,与谢灵运齐名,史上称之为“二谢”。谢朓的山水诗百分之百地描写自然山水的风光,没有谢灵运山水诗中的玄理成分,谢朓的诗歌语言精美、韵律和谐,充满着永明体诗歌的特色。如其千古传颂的名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等,清新俊逸,让人读起来十分地舒畅。
谢朓在辞赋散文上的成就虽然没有其在诗上的成就高,但是也有值得称赞的作品,如《思归赋》、《游园后赋》等。其诗歌代表作很多,在其文集《谢宣城集》中记录了很多,如《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半桥》等。
李白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名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中的小谢指的就是谢朓,可见其人才学及历史评价之高。
谢朓山水诗
谢朓是永明时期最具有代表力的文人,谢朓的山水诗技艺细密,他的作品中光色的描写细微,诗中处处体现着与传统山水画相通的空间透视力,其作品的风格和文学影响直接推动了南朝风景诗歌的发展。
谢朓山水诗
谢朓山水诗中对山水景物的描摹大多采取工笔淡抹的写作手法,这与他对景物细微的观察是离不开的,如其山水诗《观朝雨》中的“空蒙如薄雾,散漫似轻埃”,对细雨的描写相当入微细致,可见其非凡的观察力。谢朓的山水诗大多都为五言律诗,还有一些乐府体的诗歌。因为谢朓极其讲究诗歌的音律和对仗,和近体诗有异曲同工之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称其的诗为“已有全篇似唐人者”。
谢朓的山水还以其“清丽”的特点闻名,因为他的诗人情操很高,还有江南秀丽如画的风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江南作为文化发展重地,其地方本身活泼的民歌和有七八十年之久的山水诗的历史为谢朓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在其诗歌作品《江上曲》、《王逊游》中有直接的体现。
当然谢朓的诗歌也不是没有被人批评过,后人有评价谢朓的山水诗“有句无篇”,这和当时山水诗的发展阶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当时山水诗的发展是处于初级阶段,山水诗因为是描写山水的,所以直接将山水作为描写对象,心有感触便直接有感而发了,没有达到后期的山水诗那样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境界也是可以理解的。
玉阶怨 谢朓
《玉阶怨》是南朝齐代的诗人谢朓在其作品中少有的宫怨诗,诗歌中借助描写班婕妤的哀怨,表达封建时期被君王遗弃的妇女所遭遇的哀愁,这首诗后来被作为乐府诗被收入《乐府诗集》中。
谢朓木雕
谢朓的《玉阶怨》是在晋代陆机的《班婕妤》的基础上有感而发,诗歌中的故事背景是汉成帝时期,班婕妤在汉成帝有了新宠赵飞燕之后渐渐失去皇帝的宠爱,对自己的地位很是担心,便写下了《纨扇诗》和《自悼赋》,基调凄凉惨淡。
谢朓的这首《玉阶怨》表现力极强而又含蓄凝练,诗歌首句便点名时间,地点,写出夕阳十分的冷宫偏僻、幽凄的情景,其中“夕殿下珠帘”中的“殿”直接照应题目“玉阶”,让读者对全诗的环境进行一个快速的了解,并且首句便渲染了清冷的气氛,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作者又以动衬静,写到了闪烁的萤火虫,萤火虫的出现暗示了当时的环境很是清幽,情感表达地很是委婉轻柔,连萤火虫都停息不飞了,表现怨女等待时间之久,构思巧妙。
最后两句即使直接抒发怨女的心情,写宫女为君主缝制衣服,希望可以得到君王的宠幸,这小小的幻想让人不得不对宫女的经历和感情感到怜惜,而尾句“思君此何极”就是直抒胸臆了,宫女的哀愁一泻千里,将全诗要表达的感情表达的韵味连绵下去,让人回味深远。
本诗依然是谢朓的一贯写作特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清新俊逸的风格,意境新颖而又极其富有情致,是宫怨诗中的上等佳作。
谢朓楼
谢朓楼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的市中心,被誉为江南四大文化明楼之一,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个标志。谢朓楼最初是南齐的作家在宣城期间,于郡治的北边陵阳峰上自己建造的一个小屋子,取名高斋,当做自己的理事起居之地,唐朝初年被改建成楼,被称为北望楼或谢朓楼、谢公楼等。
谢朓楼
唐朝咸通年间约公元874年,御史中丞独孤霖将改建北楼,因为它地势险要,峰峦叠嶂,所以被题名“叠嶂楼”。明朝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北楼,并题名“高斋楼”,且为此楼做了题记,清朝康熙四十年约公元1701年,知府许廷式再次进行修整,并且题名“古北楼”,清朝光绪年间,知府鲁一元,再修,新建后的北楼有上下两层,下层是圆形的,上层是方形的,而且材料全部都是木头,屋顶用的是琉璃瓦,并且四个边角翘起。上层题名为“叠嶂楼”下层题名为“谢朓楼”,此时谢朓楼的名字初成,并且楼的附近有很多的碑文。
谢朓楼在1937年遭到日军的轰炸,中国解放后才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谢朓楼再次被修复,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谢朓楼,1998年五月,谢朓楼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划定了以谢朓楼为圆心想外延伸50米为保护范围,随后也成立了谢朓楼公园,还建了个谢朓楼的景观区和文化广场。
自古以来,有很多文人志士在谢朓楼登高吟诗作赋,谢眺的佳作名句和谢朓楼更是成为宣城珍贵的财富。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关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详细资料(包括9个方面)
1、【作品名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创作年代】唐朝
3、【作者姓名】李白
4、【作品体裁】古诗
5、【作品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③文章建安骨④,中间小谢⑤又清发⑥。
俱怀逸兴⑦壮思飞,欲上青天揽⑧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⑨,明朝散发⑩弄扁舟⑾。[1]
6、【原文注释】
①.此诗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卷一八。《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个别字的读音:朓(tiǎo)、饯(jiàn)、校
(jiào)
②.酣(hān)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④.建安骨:建安风骨,指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诗文创作风格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建安,为汉献帝(196-220)的年号。
⑤.小谢:指谢朓。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⑥.清发:指清新秀发的诗风。发,秀发,诗文俊逸。
⑦.逸兴(xīng):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⑧.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⑨.称(chèn)意:称心如意。
⑩.朝(zhāo)。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考《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⑾.弄扁(piān)舟:指隐逸于江湖之中。扁舟,小船。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
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1]
7、【原文韵译】:
弃我逝去的昨日已不可挽留,
乱我心绪的今日多叫人烦忧。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时候,
对此情景正可开怀酣饮高楼。
你校书蓬莱宫,文有建安风骨,
我好比谢朓,诗歌亦清发隽秀。
我俩都怀逸兴豪情,壮志凌云,
想攀登九天,把明月摘揽在手。
抽刀吹断江水,江水更猛奔流,
想要举杯消愁,却是愁上加愁。
人生在世,不能活得称心如意,
不如明朝散发,驾舟江湖漂流。
8、【写作背景】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李云:又名华,是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著有《含元殿赋》,此外还写有《鲁山令元德秀墓碑》碑文,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 ,时称“四绝碑”。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9、【作品赏析】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在秋高气爽之日,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一句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同时也抒发了离别的悲伤。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朓怎么读
【注音】:xiè tiǎo
【释义】:是个人名。谢朓(tiǎo) (464-499),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人。南朝齐杰出的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19岁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参军。永明五年(487),与竟陵王萧子良西邸之游,初任其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永明九年(491),随随王萧子隆至荆州,十一年还京,为骠骑咨议、领记室。建武二年(495),出为宣城太守。两年后,复返京为中书郎。之后,又出为南东海太守,寻迁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元年(499)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死狱中,时年36岁。
【谢朓楼】:
是中国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的一座著名楼阁。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谢朓楼所属类别】:景点
【简介】:谢朓楼位于安徽省东南部的宣城。谢眺楼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螟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暖暖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玄晖诗变有唐风"。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杜甫称:"诗接谢宣城"、"谢脁每篇堪讽味"。狂傲的李白也"一生低首谢宣城"。沈约称谢眺"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二百年无此作也"。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
【历史】:谢脁在宣城期间,在郡治之北的陵阳峰上自建一室,取名高斋,作为理事起居之所。史志记载:谢脁"视事高斋,吟啸自若,而郡亦治"。唐初高斋改建为楼,取名北楼,后又称北望楼、谢公楼、谢跳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并复名"高斋楼",也作题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朓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谢脁楼最后一次毁于1937年日军的轰炸。解放后,这儿被建为烈士陵园。1997年,一座四檐高飞、曲径回廊、气势可观的新的谢脁楼在旧址之上重现。它笑对开元塔,俯牵宛溪水,雄踞闹市中心,尽览古城新貌。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谢脁楼管理处及谢脁公园已经成立。有识之士呼吁建设一个谢脁楼景观区,有关部门已在谢脁楼下规划建设一座较大规模的文化广场。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名楼已再现,文运兴可期。
诗云:
弦歌几度忆高斋,小谢留踪李杜来。
漫洒天花文星下,丹阁今又映霞开。
【诗文传承】:
1、《高斋视事诗》
【南齐】谢朓
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
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
2、《郡内高斋闲望答吕法曹诗》
【南齐】谢朓
结构何迢遰,旷望极高深。
窗中列远岫,庭际俯乔林。
日出众鸟散,山暝孤猿吟。
已有池上酌,复此风中琴。
非君美无度,孰为劳寸心。
惠而能好我,问以瑶华音。
若遗金门步,见就玉山岑。
披衣就清盥,凭轩方秉笔。
列俎归单味,连驾止容膝。
空为大国忧,纷诡谅非一。
安得扫蓬径,销吾愁与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原文
【标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年代】:唐朝
【作者】:李白
【体裁】:七古
【内容】: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注释】:
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朓楼:又称谢公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蓬莱:指东汉时藏书的东观。
蓬莱文章:指文章繁复。
建安骨,指汉献帝建安年间,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的作品风格刚健清新,被后世称为“建安风骨”。
小谢:谢脁(464—499),字玄晖,南朝齐诗人。后人将其与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并列,称他为“小谢”。这里用以自喻。
逸兴:飘逸豪放的兴致。
览:通“揽”,摘取。
原诗译文:抛弃我而离去的,是那无可拘留的昨日时光;扰乱我不得安宁的,是眼前诸多的烦恼和惆怅。万里长风送走一群群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畅饮于高高的楼上。由衷地赞美汉家文章建安风骨,更喜爱小谢这种清新秀发的诗风。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水仍流,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诗人从自己被放还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政治日趋腐败,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而心情苦闷。这首诗就抒发了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之情。开始四句郁闷之情喷薄而出,五、六两句转到饯别,七、八、九、十等句以赞美建安及谢眺等人的文章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十一、十二两句由于理想不能实现而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最后两句以放舟江湖、远离现实来解除精神上的苦闷。全诗感情沉郁奔放,跌宕起伏,此诗的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全诗感情沉郁、奔放几乎句句都是精华,是李白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
开首二句,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三、四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郎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一“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蓬莱”四句,赞美对方文章如蓬莱宫幽藏,刚健遒劲,有建安风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谢�自比,表达了对高洁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中去寻求寄托。思想感情瞬息万变,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矛盾的心情。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一句,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是诗中最于精彩的一句,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心情,也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所以诗人只能举杯消愁,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最贴切的形容了诗人当时不得志的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
鉴赏
这首诗先写虚度光阴,报国无门的痛苦,而后赞美主客双方的才华与抱负,最后以挥洒出世的幽愤作结。全诗感情色彩浓烈,情绪如狂涛漫卷,笔势如天马行空。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为什么这么写?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 叔李云,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 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 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上有名的朓楼位于哪个省,宣城的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历史上有名的谢朓楼位于哪个省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