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能量意外释放论说明了什么问题?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的提出
近代工业的发展起源于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并以水为介质转变为蒸汽,将蒸汽的热能再变为机械能输送到生产现场,这就是蒸汽机动力系统的能量转换过 程。电气时代是将水的势能或蒸汽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在生产现场再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进行产品的制造加工或资源开采。核电站是用核能即原子能转变为电能。总 之,能量是具有做功功能的物理量,是由物质和场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物理量。输送到生产现场的能量,依生产的目的和手段不同,可以相互转变为各种能量形式: 势能、动能、热能、化学能、电能、原子能、辐射能、声能、生物能等。
1961年,吉布森(Gibson)提出了解释事故发生物理本质的能量意外释放论。他认为,事故是一种不正常的或不希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是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因此,应该通过控制能量或控制作为能量达及人体媒介的能量载体来预防伤害事故。
1966年,在吉布森的研究基础上,美国运输部安全局局长哈登(Haddon )完善了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的转移。”并提出了能量逆流于人体造成伤害的分类方法,将伤害分为两类:第一类伤害是由于 施加了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引起的;第二类伤害是由影响了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主要指中毒窒息和冻伤。
哈登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能量大小、接触能量时间长短和频率以及力的集中程度。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可以利用各种屏蔽来防止意外的能量转移,从而防止事故的发生。
抄于百度
第二类危险源有哪些类
问题一: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指的是什么? 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存在是危害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把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1、物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3、管理缺陷。
问题二:第二类危险源的介绍 第二类危险源 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问题三:什么叫第二类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定义
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贮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危险物质: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企业应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对重大危险源应监测监控并并到当地安监部门备案。
重大危险源申报的类别如下:
1) 贮罐区(贮罐);
2) 库区(库);
3) 生产场所;
4) 压力管道;
5) 锅炉;
6) 压力容器;
7) 煤矿(井工开采);
8)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9) 尾矿库。
问题四:危险源类别是怎么分类的有哪些 1、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按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a、第一类危险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b、第二类危险源.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轮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失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认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
2、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对危险源的分类
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代码》是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的直接原因(危害因素)对危险源进行分类:
(1)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设备、设施缺陷;
防护缺陷;
电危害;
噪声危害;
振动危害;
电磁危害;
运动物危害;
明火;
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
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
粉尘与气溶胶;
作业环境不良;
信号缺陷;
标志缺陷;
其他.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易燃、易爆性物质;
自燃性物质;
有毒物质;
腐蚀性物质;
其他;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致病微生物;
传染病媒介物;
致害动物;
致害植物;
其他.
(4)心理、生理性危害因素
负荷超限:体力、听力、视力、其他负荷超限;
健康状况异常;
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
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
其他.
(5)行为性危害因素
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
操作失误:误动作、违章作业、其他;
监护失误;
其他.
(6)其他.
3、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对危险源的分类
GB6441《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将危险源分为16类:
(1)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
(3)机械伤害;
(4)起重伤害;
(5)触电;
(6)淹溺;
(7)灼烫;
(8)火灾;
(9)意外坠落;
(10)坍塌;
(11)放炮;
(12)火药爆炸;
(13)化学性爆炸;
(14)物理性爆炸;
(15)中毒和窒息;
(16)其他伤害....>>
问题五:公司的危险源类别有哪些 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的分类:施工生活用危险化学品及压力容器是第一类危险源。人的不安全行为、料机工艺的不安全状态和不良环境条件为第二类危险源。建筑工地绝大部分危险和有害因数属第二类危险源。 建筑工地重大危险源按场所的不同初步可分为: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与临建设施重大危险源两类。 一、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 存在于人的重大危险源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主要集中表现在那些施工现场经验不丰富、素质较低的人员当中。事故原因统计分析表明70%以上事故是由“三违”造成的,因此应严禁“三违”。 存在于分部、分项工艺过程、施工机械运行过程和物料的重大危险源: ? (1)脚手架、模板和支撑、起重塔吊、物料提升机、施工电梯安装与运行,人工挖孔桩、基坑施工等局部结构工程失稳,造成机械设备倾覆、结构坍塌、人亡等意外; (2)施工高层建筑或高度大于2m的作业面(包括高空、四口、五临边作业),因安全防护不到位或安全兜中国内积存建筑垃圾、人员未配系安全带等原因造成人员踏空、滑倒等高处坠落摔伤或坠落物体打击下方人员等意外。 ? (3)焊接、金属切割、冲击钻孔、凿岩等施工,临时电漏电遇地下室积水及各种施工电器设备的安全保护(如:漏电、绝缘、接地保护、一机一闸)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触电、局部火灾等意外; ? (4)工程材料、构件及设备的堆放与频繁吊运、搬运等过程中因各种原因易发生堆放散落、高空坠落、撞击人员等意外。 存在于施工自然环境中的重大危险源 (1)人工挖孔桩、隧道掘进、地下市政工程接口、室内装修、挖掘机作业时损坏地下燃气管道等因通风排气不畅造成人员窒息或中毒意外。 ? (2)深基坑、隧道、地铁、竖井、大型管沟的施工,因为支护、支撑等设施失稳,坍塌,不但造成施工场所破坏、人员伤亡,往往还引起地面、周边建筑设施的倾斜、塌陷、坍塌、爆炸与火灾等意外。基坑开挖、人工挖孔桩等施工降水,造成周围建筑物因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倾斜、开裂、倒塌等意外。 ? (3)海上施工作业由于受自然气象条件如台风、汛、雷电、风暴潮等侵袭易发生翻船人亡且群死群伤意外。 二、临建设施重大危险源 (1)厨房与临建宿舍安全间距不符合要求,施工用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临时存放或使用不符合要求、防护不到位,造成火灾或人员窒息中毒意外;工地饮食因卫生不符合卫生标准,造成集体中毒或疾病意外。 (2) 临时简易帐篷搭设不符合安全间距要求,易发生火烧连营的意外。 (3)电线私拉乱接,直接与金属结构或钢管接触,易发生触电及火灾等意外。 (4)临建设施撤除时房顶发生整体坍塌,作业人员踏空、踩虚造成伤亡意外。
问题六:危险源的分类 工业生产作业过程的危险源一般分为七类:(一) 化学品类:毒害性、易燃易爆性、腐蚀性等危险物品;(二) 辐射类:放射源、射线装置、及电磁辐射装置等;(三) 生物类:动物、植物、微生物(传染病病原体类等)等危害个体或群体生存的生物因子;(四) 特种设备类:电梯、起重机械、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压力管道、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五) 电气类:高电压或高电流、高速运动、高温作业、高空作业等非常态、静态、稳态装置或作业;(六) 土木工程类:建筑工程、水利工程、矿山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等; (七) 交通运输类: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
问题七:第二类危险源里人的因素包括人的( )和“人失误”。 第二类危险源里人的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和“人失误”。
问题八:二类危险作业有那些 高度危险作业是指对周围环境具有较高危险性的活动。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高度危险作业包括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这些作业都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性。
高度危险作业的认定,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必须是对周围环境有危险的作业(这里的周围环境是指人们的财产或人身的安全状态)。
2.必须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危险性的作业。当高度危险作业的客体在没有被投入营运活动时,只是作为一种静止的物体存在,一般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危险。即使造成损害,也不属于该种责任。
3.必须是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方法,才能进行活动的作业。高度危险作业是在活动过程中产生高度危险性的,因此只有采取一定的安全方法进行活动,才能够控制活动中产生的危险,减少损害发生的几率。反之,若不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就会大大地增加危险性。这也决定了法律对此类活动在程序上有着严格的规定,或对这类活动有特殊的要求,赋予特别的责任。
问题九: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个危险源到底怎么区分? 事故的发生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发生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第一类危险源是事故的主体,决定事故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难易,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对给定的案例,要能区分出属于哪一类危险源。氧气瓶中的氧气是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属于第一类危险源。一个是事故的主体,一个是事故的必然条件,比如:一桶油就是第一类危险源,一个吸烟的人就是第二类危险源。
危害大脑健康的四种危害有哪些
人的颅骨能够承受力的极限达到了200~500公斤,相当于3个成年男性的体重之和。颅骨底下还有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等等一系列组织,把大脑层层包裹起来。
不仅如此,人体还给大脑配备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保护措施,叫做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这是血管与脑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前的最后一道屏障。
血脑屏障会让血液里大多数的有害物质无法通过,比如病菌、毒素等等,它们就很难通过血脑屏障来伤害大脑。
所以你看,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体已经给了大脑最好的优待。但即便是这么严密的保护,也还是会有很多容易被忽视的东西,对大脑产生危害。所以,这节课我就给你讲一讲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危害。
现代人可能遇到的大脑伤害,最主要的有以下四类:物理撞击、化学污染、慢性疾病和成瘾物质。
第一类是物理撞击。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谁没事会去撞击大脑呢?我基本上碰不到。但我要提醒你的是,大脑受到的物理撞击比你想的要普遍得多。
为了保护像豆腐一样软的大脑,人类进化出了很坚硬的颅骨,但是,人类的颅骨是不平滑的,里面有很多棱角和隆起,这些隆起就像刀一样锋利,一旦遇到外力,原本用来保护大脑的颅骨,反而会变成最具伤害力的利器。为了保护像豆腐一样软的大脑,人类进化出了很坚硬的颅骨,但是,人类的颅骨是不平滑的,里面有很多棱角和隆起,这些隆起就像刀一样锋利,一旦遇到外力,原本用来保护大脑的颅骨,反而会变成最具伤害力的利器。所以你可千万不要小看撞击,一旦发生,就是不可逆的损伤。
头部最常见的撞击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交通事故,第二类是某些体育活动。
交通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每年中国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人。没有人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但你能做的,起码是坐车的时候应该系好安全带。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系了安全带的乘客,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重伤的概率会下降50%,死亡的概率会降低45%。还有,骑车时,尤其是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一定记得戴头盔,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
头部最常见的撞击一般有两类,第一类是交通事故,第二类是某些体育活动。
交通事故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每年中国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30万人。没有人能完全避免交通事故,但你能做的,起码是坐车的时候应该系好安全带。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数据,系了安全带的乘客,发生交通事故的时候,重伤的概率会下降50%,死亡的概率会降低45%。还有,骑车时,尤其是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一定记得戴头盔,千万不要抱侥幸心理。
(
)
但更常见又容易被人忽略的,就是一些对头部产生撞击的运动项目,比如足球、橄榄球等。
你可能会问,运动的撞击都能对大脑产生伤害吗?
答案是肯定的,大脑的质地非常软,就跟豆腐差不多。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非常坚硬的颅骨里装了一块跟豆腐一样软的大脑,在强烈撞击的情况下产生的震动,对大脑的损伤都是不小的。
所以,要为大脑着想的话,建议最好不要参加那些需要用头撞击的剧烈运动。
最后一类容易给大脑造成伤害的物质,我把它叫作“大脑劫匪”,就是一些让大脑容易上瘾的东西,比如尼古丁、吗啡、酒精、过量的糖,甚至是我们常见的一些互联网产品、游戏等等。
为什么让人上瘾的东西会伤害到大脑?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大脑的奖赏回路,劫持了大脑,让大脑反复地去做某些事。而这些事长远来看,对大脑是有伤害的。
以吸烟为例,很多人都觉得,吸了烟以后更放松、更清醒,脑子更好使,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香烟让人上瘾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现在医学上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尼古丁有让人放松或镇静的作用。人体本身的生理机能也从来都不需要尼古丁。
那为什么吸烟的人抽烟后会有一种放松、神清气爽的感觉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你习惯了尼古丁之后,一旦血液里尼古丁浓度降低时,大脑会觉得非常不舒服。这时候你就想再去吸一支烟,重新获得一些尼古丁,把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去掉。
所以说,尼古丁不是让你更舒服,而是在你脑子里植入了一个程序,让你反复地摄入它来减少不舒服。
化学伤害
第二类危害比较大的伤害是化学污染。
这类伤害防治手段非常有限,不可逆的程度也很高。化学污染也分两类,一类是重金属,比如铅和汞;第二类是空气污染,尤其是空气里面的PM2.5。
我们先来说重金属。历史上日本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水俣病,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在日本的雄本县,因为化工厂把含汞的化合物排放到了海里面,当地人吃了这种海水里长大的鱼虾,造成了大面积的汞中毒。
汞和铅这两类重金属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特别大,所以如果你身边有化工厂、矿场、钢铁厂或者印刷厂,你要尽可能注意,避免接触。最好能去当地环保部门问一问这些重金属的监测值。
自己在家也可以做一些预防,比如你可以吃一些维生素B或维生素E。家里装修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不要选择含铅的油漆。
第二类化学伤害是空气污染,尤其是PM2.5。如果你住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就要格外注意。
你大概也知道,PM2.5指的是空气中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因为小,所以在空气中停留时间长,很容易穿过呼吸道和毛细血管,对人的健康危害比较大。
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跟踪研究了一些住在空气污染超标地区的老人,发现他们发生认知衰退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群要高81%。
PM2.5为什么会对大脑也有影响呢?很可能的原因是PM2.5进入人体以后,会造成人体的过敏或炎性反应,也就是常说的发炎,炎症会刺激和影响脑细胞。
那怎么办呢?经常有人会养一些绿色植物来净化空气。
这里要提醒你一下,大部分人知道绿植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来自于NASA的研究,但NASA研究的是太空舱,那是完全封闭的环境,而一般家里都不可能是完全封闭的,所以除非你把家种成热带雨林,否则绿植的净化效果是不够的。目前我们已知最好的策略就只能是在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出门佩戴口罩。
慢性疾病
第三类要避免的伤害是一些慢性疾病。这类伤害,只要我们认真对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
我在前面讲过,大脑是人体血管最发达的器官之一。几乎所有的血管伤害都会影响大脑,比如脑中风很大的比例就是因为血管堵塞引起的。我们常说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三高”人群就更容易得脑中风。
以高血压为例,很多人因为吃得咸、运动少、抽烟多,所以高血压的发病率非常高,但很多人还不当回事。
这里要提醒你格外注意,如果得了高血压不控制,就好比往自己大脑里装了一个定时炸弹,这是非常危险的。
对大脑影响比较大的慢性疾病,还有一个你可能不熟悉,叫做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常见的表现就是睡觉的时候打呼噜,中间会暂停。
很多人以为打呼噜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其实这个病对大脑的伤害非常大。因为当呼吸暂停的时候,大脑实际处于缺氧状态。常年呼吸睡眠暂停的病人,大脑的认知功能、反应速度、注意力、记忆力都会加速下降。
施工现场危险源中,属于第一类危险源的是
第一类危险源:能量和危险物质的存在是危害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通常把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量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
第二类危险源:造成约束、限制能量和危险物质措施失控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包括:
1、物的不安全状态.
2、人的不安全行为.
3、管理缺陷。

扩展资料:
第一类危险源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导致事故而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方面。第一类危险源危险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情况:
1、能量或危险物质的量
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后果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发生事故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多少。一般地,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越多,则发生事故时可能意外释放的量也多。当然,有时也会有例外的情况,有些第一类危险源拥有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只能部分地意外释放。
2、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
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强度是指事故发生时单位时间内释放的量。在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总量相同的情况下,释放强度越大,能量或危险物质对人员或物体的作用越强烈,造成的后果越严重。
3、能量的种类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质
不同种类的能量造成人员伤害、财物破坏的机理不同,其后果也很不相同。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燃烧爆炸性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决定其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难易程度及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工业毒物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毒性大小。
4、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
事故发生时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影响范围越大,可能遭受其作用的人或物越多,事故造成的损失越大。例如,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时可能影响到下风侧的很大范围。
危险源的控制可从三方面进行,即技术控制、人行为控制和管理控制。
(1)技术控制
即采用技术措施对固有危险源进行控制,主要技术有消除、控制、防护、隔离、监控、保留和转移等。技术控制的具体内容请参看第三章和第四章的有关内容。
(2)人行为控制
即控制人为失误,减少人不正确行为对危险源的触发作用。人为失误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操作失误,指挥错误,不正确的判断或缺乏判断,粗心大意,厌烦,懒散,疲劳,紧张,疾病或生理缺陷,错误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装置等。人行为的控制首先是加强教育培训,做到人的安全化;其次应做到操作安全化。
(3)管理控制
可采取以下管理措施,对危险源实行控制。
①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
②明确责任、定期检查。
③加强危险源的日常管理。
④抓好信息反馈、及时整改隐患。
⑤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基础建设工作。
⑥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
参考资料:
以上就是关于第二类伤害指什么,能量意外释放论说明了什么问题的全部内容,以及第二类伤害指什么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