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投以桃李报以琼瑶寓意
“报之以桃李”的完整句是“投之以桑榆,报之以桃李”,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木瓜》,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
“投之以桑榆,报之以桃李”从字面上看别人解人之困,授之以桃,而受惠之人却以李相报,当时有负于授桃之人了。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礼尚往来。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意思是什么
“投之以桑榆,报之以桃李”的意思是:相互赠答,礼尚往来。这两句话并没有出处,常见的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或者“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创作背景:
关于《卫风·木瓜》这首先秦古诗的背景,古往今来的解析多有分歧。据张树波《国风集说》统计,主要有七种说法。
成于汉代的《毛诗序》云:“《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
这一说法在宋代有严粲(《诗缉》)等人支持,在清代有魏源(《诗古微》)等人支持。与毛说大致同时的三家诗,据陈乔枞《鲁诗遗说考》考证,鲁诗“以此篇为臣下思报礼而作”,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意见与之相同。
投以桃李报以琼瑶寓意
报之以桃李完整句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出自《诗经·大雅·抑》。
典故:春秋时期,孔子开坛讲学,引起国人关注。时人阳虎为此去看望孔子,孔子没见,他特地留下了一只烤乳猪,最终得到了孔子的回访。
解析:这就是当时儒家所提倡的“礼尚往来”思想。而这种思想往上溯源,就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了。原意是指西周卫武公受到人民爱戴,就应作为楷模,以报答人民,后人简洁为“投桃报李”成语。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意思是什么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
【拼音】tóu wǒ yǐ táo bào zhī yǐ lǐ。
【释义】他把桃子送给我,我以李子回赠他。寓意是要知恩图报;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出处】《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译文: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示例】夏敬渠《野叟曝言》三九回:“投桃报李,虽怪不得大姐姐,然作此隐语,未免过于深刻。”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礼尚往来。
【反义词】来而不往。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内涵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带兵协同周王朝平定了犬戎。周平王东迁之后,即任命卫武公为卿土。当时王室衰弱,社会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卫武公是个很有见识和才干的人,见此情景便在他九十五岁那年(大约在公元前761年),写了《抑》这首诗来讽刺王室倒行逆施,弄得百事俱废。
诗的大意是:“修明您的德行,使之尽善尽美。好好审慎您的容止,不失去威仪礼貌。没有过失也没有残害,少有不为人所仿效的。有人投赠我桃子,我回报他李子。那童羊没角面自以为有角,这样就会溃败这小子!”
投桃报李不仅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投给对方一个桃子,对方回报一个李子。简简单单的桃李,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和回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蕴涵的人文关怀和人道和谐。赠予物本身固然有一定的意义,赠予物形外的价值更是不可比拟。只有先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回报,而对于他人的帮助和给予,更应该铭记于心“投桃报李”。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投之桑榆报之桃李意思,投以桃李报以琼瑶寓意的全部内容,以及投之桑榆报之桃李意思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