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南半球的秋季是指哪几个月
一年四季在北半球,春季为3、4、5月份,夏季为6、7、8月份,秋季为9、10、11月份,冬季为12、1、2月份。这是按照气温划分的。
按照月份来划分,春季为1、2、3月份,夏季为4、5、6月份,秋季为7、8、9月份,冬季为10、11、12月份。
扩展资料: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时,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时,北半球是夏季。在各个季节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季节的转换是逐渐的。
变化规律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从秋分经冬至到春分,北半球处于冬半年,南半球处于夏半年。在此期间,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极昼极夜和太阳高度,都同上述情况相反。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变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变为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极昼带逐渐缩小;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极夜带逐渐缩小。北回归线以北太阳高度一直在减小,南回归线以南则在增大。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出升方向由东北变为东南,降落方向由西北变为西南。秋分日由正东升起,正西降落。
参考资料:
秋天是哪几个月
秋天是8、9、10月。
在我国,传统上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秋"作为秋季的起点。进入秋季,意味着降雨、湿度等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
从现代气象学上划分,北温带的秋季在8月23日(处暑)~11月22日(小雪);南温带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满)。
现我国划分四季常根据气温变化划分,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按候平均气温法,判定入秋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介于10℃-22℃即可视为入秋,成为"简标";二是:连续5组滑动平均气温低于22℃。
一组滑动均温指当天均温加上前四天均温除以5,得出5天滑动平均气温,这是"滑标"。进入秋季,意味着炎热天气已过去,开始凉爽。
秋天是几月到几月
秋天在北半球是9月至11月,南半球为3月至5月,秋天,又称秋季,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天文为秋分到冬至。而气象工作者研究物候学标准是:炎热过后,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
在气象部门,通常以阳历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来年2月为冬季,并且常常把1、4、7、10月作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全国逐渐进入秋季的顺序
1、黑龙江和新疆北部是秋季最早的地区,将于8月中旬开始秋季。
2、九月初,首都北京开始吹起秋风。
3、秦淮地区的秋季始于9月中旬。
4、10月初,秋风吹向浙江丽水,江西南昌和湖南衡阳。
5、11月初至中秋的信息尚未到达雷州半岛。
6、当秋天的脚步达到海南的时候已经是新年元旦了。
秋天是几月到几月
秋天是9月~11月。
秋天是公历8月7日或者8月9日到11月7日或者11月8日。秋天大致来说是9月~11月。在中国,秋季是9月~11月,春季是3月~5月,夏季是6月~8月,冬季是12月~2月。而在天文学上来说,季节划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来确定的。
从气象学上区划
需看持续5天的平均温度,以这一均值区划时节。比如夏天的区划是持续5天平均温度不少于22摄氏。
从天文学上区划
需看太阳光在黄道上历经了哪一点。黄道上带二十四节气想相匹配的点,当太阳光历经春分、小暑、寒露、霜降四个点时就相匹配四季的到来,一般太阳光过春分点在2月月初,小暑点在5月月初,寒露点在8月月初,霜降点在11月月初。
秋季
秋天的情况下,自然风光最显著的转变在花草树木上边,大城市里会刚开始清理很多的枯叶,山区地带则涌入许多欣赏枫叶的游人们。秋天,一年四季的第三季,由夏天到冬天的衔接季,北半球地图为9至11月,东半球3至5月,天文学为秋分到冬至节气。
气候工作人员科学研究物候学标准是:酷热之后,五天平均温度平稳在22度下列时即使进入了秋天,小于10度时秋天完毕。
以上就是关于几月份算秋天,南半球的秋季是指哪几个月的全部内容,以及几月份算秋天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