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琴寓意和道理,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本文目录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译文

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启示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工之侨献琴告诉我们的道理

工之侨献琴的故事告诉我们: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不能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工之侨得到了一棵优质的桐树,将它制成了一张琴,弹奏起来,琴声非常好听。工之侨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召集国内有名的乐师来鉴定,他们看了看,说:“这不是古琴。”便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后,精心装裱一番,然后把琴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一年后,工之侨把琴挖出来,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大官出一百两黄金买了去,把它献给朝廷。朝廷的乐官个个争相传看,由衷地感叹着:“这张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说后,感叹道:“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社会风气都是如此啊。”

文言文工之侨献琴翻译

1.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全文翻译 一、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二、原文:出自 元末明禄 刘基《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

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二、作者简介 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

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

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2. 工之侨献琴 阅读答案

工之侨献琴

开放分类: 刘基、文言文、工之侨献琴

【名字】工之侨献琴

【作者】刘基

【原文】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注释】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

贵人:大官。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匣:装在匣子里。

期年:周年。

易:换,交易

诸:兼词,之于

【翻译】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道理】: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理解:本文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戒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省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3. 工之侨献琴(文言文)全文翻译

一、译文:有一个名字叫工之侨的人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做成了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现给太常寺(的主管人);(主管人)让优秀的乐师来看,乐师说:“(这个琴)不是古琴。”于是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画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装在匣子里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达官贵人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两黄金(向工之侨)换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没有什么不是这样的啊!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二、原文:出自 元末明禄 刘基《郁离子》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扩展资料

一、赏析

《工之侨献琴》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思熟虑的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二、作者简介

刘基(明代政治家、文学家)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4. 【谁能告诉我《工之侨为琴》的翻译,谢谢就是古文《工之侨为琴》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译文: 工之侨得到了很好的桐木,经过砍削后做成了一架琴,装上弦,弹了一下,它的发声和共鸣好极了,像金玉的声音一样清亮动听.工之侨自认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它呈现给太常寺.(太常寺的主管人)让最优秀的乐师来看看,大家都说:“这不是古琴.”把琴退给了工之侨. 工之侨带着琴回到了家,(兄)请漆工帮着出主意,在琴面绘制了断裂的纹理;又请刻字工帮忙,在琴上刻了古代的款识,(然后)装在匣子里埋起来.过了一年(才)把它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去卖).(恰好)一个大官从集市路过,看见了这架琴,用一百金买了下来,并把它献给朝廷.乐官们传递着看了(以后),都说:“这可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侨听到了,慨叹地说:“这样的世道真可悲啊!难道只是这架琴(有这样的遭遇)吗?(各种各样的事情)没有一件不是这样的啊!”。

工之侨献琴最后一段工之侨的心情

语言的简洁性:写琴的音质优美,仅用“金声而玉应”五字,既概括又形象;写国工和乐官对琴的评价,只用“弗古”和“希世之珍也”两个短句来表现他们的无知,其余与故事主旨无关的话一概不提。全文不足130字,文字也比较浅显,却给人良多启示。从整个故事结果看,似抨击权贵“泥古重饰”,不求名实,黑白不分,真伪不辨;又似暗讽权贵不识人才,甚至埋没、排斥人才;还似寄寓着对待任何事情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被假象迷惑的深意。从工之侨两次献琴而结果不同来看,本文又似在告诫人们做人要实事求是,做事则不能不讲方法。

故事的讽刺性:从整篇文章来看,作者讽刺的是那种厚古薄今的好古情结。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讽刺了那些重外表而不重实质内容的人,但它讽刺的并非那些看重“华丽的”、“幽雅的”、“高贵的”或者“时髦的”等外表,而看重的是“古香古色”。文中几次出现“断纹”、“古款”、“埋诸土”、“期年出之”等等暗示性的词语,这些做法不过是为了验证那些故作姿态的“国工”是否以“古色古香”作为判定好琴的标准。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换一句话说,就是通过同一张琴前后的不同遭遇,辛辣地讽刺世人不以事物本身的优劣论其价值,而一味“贵古贱今”的狭隘价值观点;嘲弄达官贵人的愚顽无知和以优为劣、好假恶真的世风。乐器鉴赏家对同一张琴的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了被扭曲的价值取向。也可以说,作者借这个故事,讽刺了当政者厚古薄今、是古非今的荒谬态度和重名轻实、是假非真的错误做法。

寓意的现实性:工之侨看透了乐师们的鉴赏眼光,但并没有停留在这件事上,而是引伸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即人们往往不重实质而只重表面,甚至以优为劣、好假恶真。评价一架琴,岂能单以“古”作为标准呢? 因为“古”与琴本身质量的好坏并无必然的联系。这种“唯古是尊”的观念,足以反映出当时某些人的愚昧无知和迂腐守旧。与古人这种盲目“崇古”相近似,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崇尚“名牌”,似乎只要是名牌货,便认为一定是好的,决无次品、劣品。结果有的奸商利用了信奉名牌者的这种心理,盗用名牌商标,大量制造和销售伪劣商品,居然有不少人盲目抢购,末了只能是上当受骗,后悔不迭。联系现实,更引人深思:包装是不是必要的?怎样才能做到内外兼备?

三个如剧的品味

造假的喜剧:一架天下最美好的琴,只因“弗古”,便被打入冷宫;而一旦改头换面,乔装打扮,却成了“稀世之珍”,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滑稽可笑。

爱假的悲剧:评价一张琴,不是听其音色和共鸣,而是看其是否“古”,而对其“古”又是真假不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就叫做“古”, 一旦成为了古琴,就是稀世之宝,真是盲目到了极点。这岂只是工之侨的琴的悲哀!

悲剧中的悲剧:国工的后裔将其恶习发扬光大,传承下来渐成人的通性,即希望成功者系才貌双全之人。偏偏上帝又不那么宽厚,给才呢则不赋貌,使得人群中又多了一部分乏貌的成功者,或有貌匮才的自鸣者。人的外貌终究难改,纵使美容也不可能将方脸变成圆脸,豆挤眼变成牛眼,无奈只有哀叹或去当蒙面高参了。为何人总是不论才而先貌相,为何没有人去试图改变,为何上帝不把人变为同一个样子呢——这样世上的伟人会增加几十倍。有人用文字去沟通情感,隐藏了自己;有人用网络交往,隐藏了自己……这样用虚伪去掩饰更大的虚伪,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工之侨献琴》选自明代刘基的寓言专著《郁离子》。

刘基,字伯温,浙江处州青田县南田(现属浙江文成县)人。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卒于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中进士,三年后步入仕途,曾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江浙行省都事等官。由于与执政者意见不合,大概于至正十四年(1354)便弃官归里。至元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下金华、括苍,再三聘请刘基出山。经过一番考虑之后,他于至元二十年(1360)到了应天府(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从此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终于辅佐朱元璋完成了削平群雄、灭亡元朝、统一中国的大业。明朝建立后,他又帮助朱元璋制订出一系列政策法令;当时重要的规章制度,大都出于其手。朱元璋尊他为“帝师”,为“老先生”,称赞他“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可媲美汉初的张良。任之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为诚意伯。他为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每“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明史》本传)。终因执法严明,得罪丞相李善长和权贵胡惟庸,洪武四年便告老还乡。洪武七年因胡惟庸的诬陷而被羁留南京,次年被送还乡,不久便“忧愤疾作”而死。

刘基不仅是明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诗、词、文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了明初一大家。清人沈德潜《明诗别裁》中说他的诗“独标高格,时欲追逐杜(甫)、韩(愈),放超然独性,允为一代之冠”。《郁离子》是一部寓言专著。明人吴从善在《郁离子序》中曾对书名作了这样的解释:“夫郁郁,文也;明两,离也。郁离者,文明之谓也。非所以自号,其意谓天下后世者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在这部书中,“郁离子”是一个假托的人物,作者常常借他的口来表述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慨。中学语文课本新编入的《工之侨献琴》就是其中的一篇。

《工之侨献琴》这则寓言故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具有强烈的爱憎和尖锐的政治针对性。

文章开篇写工之侨制作了一种稀世之乐器,并自以为是天下最好的琴。工之侨将琴献给主管礼乐的官府,却被号称“国工”的音乐大师,以“弗古”为由弃还。工之侨只好改弦更张,伪装古董。文章叙述了工之侨伪装的经过:先请漆工绘制了“断纹”,再请刻字工刻了“古窾”,然后装在匣子里埋在地下,经过一年才拿出来。这说明工之侨把这件事做得很精心。献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献,而是“抱以适市”,让别人重价买了去献,结果当年的弃物成了“希世之珍”。最后,工之侨慨叹道:“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这就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个“悲哉世也”的呼声,道出了时代的弊病和危机,显示作者强烈的爱憎和尖锐的政治敏感。“莫不然矣”就深刻说明这种重虚名的现象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少数现象,而是渗透于社会各个阶层的一种弄虚作假的风气。

二是它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在我国历史上献宝不被赏识的事例并不罕见,《韩非子》中所记的卞和献璞于楚王就是一例。卞和献璞,因为玉在璞中,美质尚未外露,一般人无法看到它的光采,因而不为楚王所赏识,就这一点说,似乎还情有可原。但工之侨献琴,其美却袒露在外,只要稍加拨弄,便可鉴别,因此,良琴的见弃,不是因为它的长处未现,而是由于“国工”的偏见,由于价值观念的倒置。工之侨第二次献琴成功,是因为他是一个十分清醒的、聪明的智士,他用同一张琴嘲弄了太常、国工、贵人、乐官等人。这些人并不看重琴的质量的好坏,也不懂得它的好坏,而只看古不古,古,就是“希世之珍”,而对所谓的“古”,又是真假莫辨,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叫做“古”真是盲目到了极点。《工之侨献琴》一文,表面上看写的是琴的遭遇,实际上是写人。作者借工之侨伪造古琴试探索世风的机智,讽刺了元末一帮缺乏见识,不重真才实学而只重虚名的虚伪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鲜明而深刻的。

三是形式活泼,形象生动。

中国古代寓言,数量十分可观,但多散见于群书之中,而寓言专著,则寥若晨星。《郁离子》每篇都是一则独立的寓言故事。《工之侨献琴》全文虽仅120字,人物却有好几个,形象刻画生动,妙趣横生。文章最后写工之侨不愿毁掉自己的真诚,不愿随波逐流,最后决定跑到山里去,这是作者的一种自喻,认为那里才能保持高尚的品德。文章或用递进手法,如从“献之太常”到“献诸朝”,从“使国工视之”到“乐官传视”;或用对比手法,如“弗古,还之”与“世之珍也”的对比,很好地表现了当时败坏的社会风气,进一步讽刺了鼓励人们弄虚作假的封建统治者。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是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理解:本文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依据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省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总之,这则寓言以工之侨献琴为线索,通过同一张琴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遭遇,对盲目崇古而不重实际的不良社会风气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全文言近旨远,推理严密,议论精辟;富有形象性,亦谐亦庄,妙趣横生。

启示:不要被外在假象所迷惑,要看清内在本质。这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故事情节读懂其中的寓意,“启示”也就容易谈了。

以上就是关于献琴寓意和道理,工之侨献琴文言文翻译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的全部内容,以及家献的寓意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04月02日 16:19
下一篇 2023年04月02日 16:24

相关推荐

  • 木桃有什么寓意,悔我当初赠木桃是哪个片段

    本文目录1.悔我当初赠木桃是哪个片段2.投之木桃报之琼瑶什么意思3.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4.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是什么意思悔我当初赠木桃是哪个片段曾经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她,现在我遇难得到了她的帮助。这真是善有善报,无愧我相(在)当年赠她珠宝。也就是善有善报的意思。…

    2023-04-02
  • 蹴鞠发源地秒懂百科,蹴鞠发源地:蹴鞠起源于哪个国家

    本文目录1.蹴鞠发源地:蹴鞠起源于哪个国家2.中国的蹴鞠起源于哪个朝代3.蹴鞠的意思是什么_读音拼音如何_怎么解释4.蹴鞠是怎样发明的呢蹴鞠发源地:蹴鞠起源于哪个国家现代的足球运动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并且都愿意参与和讨论的运动,我们知道足球源于蹴鞠,而蹴鞠是怎样影响足球的呢?蹴鞠…

    2023-04-02
  • 杭州春节习俗,杭州春节传统民俗

    本文目录1.杭州春节传统民俗2.杭州的过年风俗是什么3.杭州有哪些旅游景点4.南昌节日的民风民俗杭州春节传统民俗罗神竹舞、赶十八、元宵灯会、年夜饭、守岁、打年糕等。1、罗神竹舞:“罗神竹舞”是以一根完整、新鲜的毛竹为主要道具的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因与民间传说中开金口的罗隐秀才有关,…

    2023-04-02
  • 卡松是什么颜色,卡松和甲醇混合会有什么反应

    本文目录1.卡松和甲醇混合会有什么反应吗2.卡松与凯松防腐剂有什么区别3.卡松粘度偏高是什么意思4.加入卡松为什么洗衣液颜色会变黄呢卡松和甲醇混合会有什么反应吗卡松为噻唑啉酮一般与醇类无配伍冲突,甲醇和乙醇与卡松可正常混溶无直接影响。一般卡松为15%固含量以下制得的水溶液少见有机…

    2023-04-02
  • 拓的公司名寓意是什么,带拓字的公司名称 大气

    本文目录1.带拓字的公司名称 大气2.公司起名字哪些字的寓意比较好3.寓意好的体育公司名字大全4.四个字寓意好的公司名称带拓字的公司名称 大气取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所以炎黄子孙自古对此就特别重视。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好的名字无疑可以锦上添花,为公司的发展助力,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起来,…

    2023-04-02
  • 广西离浙江有多远,从浙江到广西的距离有多少公里路

    本文目录1.从浙江到广西的距离有多少公里路2.广西到浙江多少公里3.浙江离山西有多远快递4.山西离渐江有多远从浙江到广西的距离有多少公里路驾车路线:全程约1709.3公里起点:浙江省杭州市终点:广西省南宁市广西到浙江多少公里驾车路线:全程约1821.4公里起点:广西壮族自治区1.…

    常识分享 2023-04-02
  • 盖姓来源少数民族,盖读作姓氏怎么读

    本文目录1.盖读作姓氏怎么读2.姓盖起名字大全盖姓起名3.盖作为姓氏怎么读4.盖和葛是一个姓吗盖读作姓氏怎么读盖(Gě,Gài 盖)姓源出有三:1、出自姜姓,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国有公族大夫王欢受封于盖(Gě)邑(今山东省沂水县西北),又作暐邑。他的后代子孙以封邑名为氏,称为…

    2023-04-02
  • 弘彦名字寓意,彦的最佳配字男孩名字

    本文目录1.彦的最佳配字男孩名字2.好听的名字男孩单字3.彦字取名的寓意是什么意思是什么浩朗4.书宇的名字解释彦的最佳配字男孩名字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汉字“彦”,它的基本结构,本义以及在名字里的寓意。彦,读音yàn,上下结构,彡字底,五行属木,本义有才学、德行的人。常用于人名字,姓…

    常识分享 2023-04-02
  • 蛋挞发源地是哪个国家,蛋挞起源于哪个国家

    本文目录1.蛋挞起源于哪个国家2.蛋挞起源于哪国3.蛋挞发源地4.蛋挞的来历蛋挞起源于哪个国家蛋挞对由来说法颇多,一说是起源于英国都铎王朝时代,是由一名黑人女仆发明的,另有一说是由葡萄牙对一群修女研制出来对,还有的说是英国人安德鲁森在澳门是研发出来对.中国澳门做的蛋挞最好吃最有名…

    202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