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1、小故事一:
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都之东门上,以看越国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2、小故事二: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明初五这天投泪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端午节的故事由来
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被人们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我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在有的地方还要喝雄黄酒,赛龙舟。
传说端午节跟我国古代一位名人有关——屈原,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战国末期楚国归乡乐平里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屈原与端午节有关系
在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听到了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
他虽然有心报国,但是也无法挽救这一局面了,于是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毅然决然的写下绝笔诗《怀沙》之后,便抱着石头投入了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的百姓听闻此事,因为怕屈原的身体被江里面的鱼虾吃掉,于是都划着小舟去打捞,也有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了江里。这样子是为了驱赶蛟龙水怪以免伤害了屈原的身体。看到老医师这样子做,百姓们也纷纷将米粮投进江中,希望鱼虾吃饱了米粮,就不会伤害屈原的身体。
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
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端午节起源还和这些人物有关:屈原,曹娥,秋瑾。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现在妇孺皆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啤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
端午节的由来故事简介50字
1、秦国率兵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屈原得知消息后,写下绝笔作之作《怀沙》,自投殉国。后世缅怀爱国诗人屈原,为不让水里的鱼虾吃掉他的身体,于是纷纷把糯米抛入江中。逐渐变成在端午节这一天把这些食材包成粽子食用,以此来纪念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纪念屈原的由来。
2、赛龙舟最初是在独木舟上雕刻龙的造型,在水上滑行。史书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了龙舟,这端午节这天,划龙舟是为了祭祀祈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到现在已经逐渐发展为一项国际比赛项目。
3、在端午节这一天,会采摘新鲜的艾草,然后挂在门框和窗户上。目的是利用艾草天生自带的挥发性精油,来驱除蚊虫、辟邪祈福的作用。也有人把艾草做成蒲团放在家里,也是一样的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端午由来的小故事,端午节的来历故事的全部内容,以及端午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