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有哪种动物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
有哪种动物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
壁虎是一种常见的爬行动物,它们身上的特殊结构可以让它们在垂直于地面的平滑表面上行走,这种能力被称为“黏附力”。科学家发现,壁虎的脚掌上有很多小的凸起和凹陷,这些结构会产生分子间力,从而使其在表面上黏附。研究者利用这个原理,开发出一种新型防毒面具,称之为“Geckskin”。
Geckskin面具由两层组成,内部是一种纳米级氧化铝材料,外部是一层普通的面具。面具两侧的吸附板上安装有数百个微型钩子,这些钩子可以将面具紧贴在面部,从而达到最佳密合效果,同时又不会产生过多的压力。由于Geckskin面具可以更好地贴合面部,所以它可以有效地防止空气中的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
但是,使用Geckskin面具需要注意一些问题。由于面具在贴合时会产生一定的压力,所以长时间佩戴会对面部皮肤产生刺激。因此,使用者最好不要过于频繁地佩戴防毒面具。
壁虎的身体结构启发了科学家发明了Geckskin面具,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更好地贴合面部,从而更有效地防止有毒气体进入呼吸道。但是,使用者需要注意面具佩戴的合适度,不宜长时间佩戴。相信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动物自然界的观察将会带来更多的创新。
人们从哪种动物身上发明防毒面具
01 野猪
当野猪闻到刺激性的气味时,他们会用鼻子在地上使劲拱,鼻孔中的土壤和落叶就会像过滤器-样过滤掉有害气体。科学家们根据这个原理,在面具上设计了一个类似于猪鼻子的过滤器,制成防毒面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1915年4月22日,德方为了扭转不利的战局,出其不意地向英法军队集结的阵地上,施放了180吨氯气,使5000名联军官兵当场中毒死亡,这就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大规模的毒气战。
经此役后蒙受重大损失的英法联军立即督促本国政府尽快制造防毒器具。两国派出数十名最优秀的科学家,到曾被德方用氯气熏袭过的地段,进行考察取证研究。他们惊奇地发现,阵地上大量野生动物,包括树林中的雀鸟及蛰伏的蛙类与裸露的昆虫,都相继中毒死亡。
唯独当地的庞然大物-野猪,却安然无恙地活下来。经研究和实验,科学家发现野猪特别喜欢用强有力的长嘴巴,拱动泥土寻觅地里植物的根茎及一些小动物。当它们嗅到强烈的刺激气味时,常用拱地来躲避。当德军施放毒气突袭联军时,聪明的野猪把嘴鼻拱进泥土里,躲过了灾祸。再经进一步的科学分析,得出结论:由于野猪用嘴拱地,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毒气,使它们幸免于难。科学家从中得到启示,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选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很快设计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1916年2月下旬,德法双方军队在惨烈的凡尔登浴血大战中,德军又重施故伎,在阵地上大放毒瓦斯,此时的法军已基本上戴上了防毒面具,较有效地抵御了德军的毒气攻击。在当时,英国年轻的科学家弗莱明(1881~1955年,1928年发现了神奇的青霉素)兴奋地说:"好哇,可爱的野猪拯救了士兵啦!"
人们从哪种动物得到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
人们是受到野猪的启发而发明了防毒面具。经研究和实验得出结论:当面临毒气的时候,野猪会用嘴拱地,让松软的土壤颗粒吸附和过滤了毒气。科学家从中得到启示,根据泥土能滤毒的原理,选中了既能吸附有毒物质,又能使空气畅通的木炭,很快设计制造出世界上首批仿照野猪嘴形状的防毒面具。
防毒面具是个人劳动保护用品,也是单兵防护用品,戴在头上,保护人的呼吸器官、眼睛和面部,防止毒气、粉尘、细菌、有毒有害气体或蒸汽等有毒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
防毒面具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矿山、冶金、军事、消防、抢险救灾、卫生防疫和科技环保、机械制造等领域,以及在雾霾、光化学烟雾较严重的城市也能起到比较重要的个人呼吸系统保护作用。
防毒面具是保护人员呼吸器官、眼睛及面部免受毒剂、生物战剂、细菌武器和放射性灰尘等有毒、有害物质伤害的个人防护器材。滤毒罐作为防毒面具的核心部件,其内部装填的滤毒材料直接影响面具的防护性能。
人们从哪些动物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人类从动物上得到的启示
苍蝇—气味探测器
蜻蜓—飞机
青蛙—快速扫描系统
螳螂—镰刀
鸡蛋—建筑物
昆虫—液压装置
蛇—红外线
鱼—潜水艇
蜘蛛—人造纤维
乌龟—装甲车
猫眼—夜视仪
野猪的鼻子—防毒面具
鹰—鹰眼导弹
蝴蝶—温度控制系统
大乌龟背小乌龟—转动炮塔的坦克
以上就是关于人们从哪种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人们从哪种动物得到启示发明了防毒面具的全部内容,以及人们从哪种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发明了防毒面具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