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怎么煮粽子?用热水还是冷水?煮多久
煮粽子的方法如下:
1、粽子要凉水下锅
其实凉水下锅煮的粽子要比热水下锅煮的粽子好吃,凉水下锅的话,粽子和锅中水的温度同时升高,两者一直处于同一个温度,粽叶的清香也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慢慢的渗透到糯米中,使糯米和粽叶彼此的香味发挥到极致,煮出来的糯米会更加软糯香甜,而且也不会有外层的糯米熟了,最里层的糯米还不熟的现象。
2、加水的量要控制好
如果是用高压锅煮粽子的话,水只需要刚好没过粽子,由于高压锅的封闭性很好,在加热过程中流失的水分可以忽略不计,不需要加入太多的水,这样既可以减少煮的时间,又不影响粽子的口感。
如果用普通锅煮粽子的话,加水的量要多一点,因为它密闭性不如高压锅,会流失部分水分,如果加入水的量不够,在煮的过程中水没有完全没过粽子,这样裸露在外的粽子就不容易熟。
3、火候不要太大
在煮粽子时,很多人认为用大火,可以减少煮粽子的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小火和大火煮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用小火慢慢煮粽子的话,不但省燃料,而且粽子也不容散开,也不会将粽子煮成一锅粥。
4、煮粽子的时间
煮粽子的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粽子一定要煮熟,煮透才好吃。时间要根据选用的锅来调整,使用高压锅的话上气后煮30到40分钟,如果是普通的锅,时间要长一些,需要2-3个小时左右。
如果使用没有浸泡过的糯米包粽子,时间需要适当的延长,粽子煮好后,可以用手指按压粽子, 如果软并有弹性就说明粽子煮熟了,即可出锅。
5、煮好的粽子要捞出来晾凉
很多人都觉得粽子煮好后,在锅中一直焖着,粽子味道和口感会更加软糯,其实不然,煮好的粽子要捞出来放凉,在锅中焖的时间长的话,水分会浸入到糯米中,影响粽子的风味,所以粽子煮好后不要在锅中浸泡太久,只需要焖十几分钟就可以了,随后捞出来晾凉即可。
烧粽子是冷水下锅还是开水下锅好
煮粽子凉水还是热水下锅都可以,最好是选择冷水下锅。粽子是由糯米、粽叶制作而成,这种食物如果用冷水煮,可以更好的历返煮熟,煮出来的口感也会更自然。
冷水下入粽子,再生火慢慢煮起来,粽子里外基本上是同时均匀受热,糯米的香味也会慢慢被释放,煮的时候,吃起来才会黏黏的,香甜可口。
不同食材煮的时间是不同的,煮粽子之前,可以将粽子放入水中浸泡一下,这样才可以将食物煮的更熟。鲜肉的、红豆、花生要泡久一点,糯米半个小时就够了。
煮粽子的时候,如果发现水少了,这个时候添加水的话,需要加入沸水,因为加入冷水,粽子可能会纯烂袜煮坏,所以沸水会更好一些做激。
煮出来的粽子最好是趁热吃,这种食物吃的时候,打开粽叶,才会粽香扑鼻,让人闻到以后十分难忘。
如果粽子包的比较多吃不完,这个时候可以放在冷藏室,当然也不可以存放太久,不然粽子也是会变质的。吃不完的粽子还可以煮熟之后,晾凉放入冷冻室,这样也可以保存很久。
粽子开水下锅还是凉水
1、两种方法都可以,凉水下锅的好处在于,我们包粽子用的是纯天然的植物叶子,如果冷水下锅煮的话,随着温度的慢慢升高,叶子里边的味道会慢慢的渗入到糯米里边去,这样煮出来的粽子吃起来更加清香,更加有纯天然的味道。并且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熟的更加均匀,不会出现外熟内生的情况。冷水下锅常用于煮甜粽子。
2、热水下锅的好处在于,在煮粽子的时间上更短,常见于煮肉粽的时候。另外煮粽子的时候,不管是凉水还是热水,一定要一次性加足了水,尽可能的多一些,因为粽子在煮的过程中会一直膨胀变大,如果水少了,就会露出水面,这样粽子就会吃起来干硬,口感不好!
煮粽子用什么水合适 粽子用生水煮还是开水
1、冷水下锅煮。
2、粽子需要冷水入锅,然后逐渐加温至水沸腾再焖煮才行,因为在水沸腾的情况下,将粽子放入,会让粽子表层的糯米先被煮熟,而内部中心层的糯米还未受热,之后等到内心也煮熟的话,其粽子表面的那一层糯米早已变得软烂降低口感,同时用冷水下锅煮粽子,粽子可以慢慢受热均匀,能均匀熟透,没有硬心,也能将粽叶的清香逐渐释放出来,再渗透进糯米,这样煮出来的粽子粽香浓郁,软糯晶莹,非常好吃。
以上就是关于粽子什么水下锅,怎么煮粽子用热水还是冷水煮多久的全部内容,以及粽子什么水下锅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