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太尉是什么官职
太尉是掌武事,是最高武职。
1、太尉始于秦朝时期,秦王嬴政登基后,改设三公九卿。三公即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别为辅政,监察及治军领兵。
2、但秦朝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原因在于秦当时为中央集权制,军政经合为始皇帝一体,所以若将兵权拱手送于他人之手,秦王政的统治会受到严重威胁。
3、到西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吏的名称基本沿用了秦朝的制度。外朝官为西汉中央政府的最高行政权力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人分掌,其下分设九卿、列卿等。
4、但由于官制名目甚多也有一定的分权目的,所以太尉的实权性时时不定。按《百官公卿表》:“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是汉朝的最高武职,不常置。不设置太尉时,则以太尉职归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军委主席。
太尉在隋唐至元朝:
1、隋唐以来,决策权转移至中书门下,而行政权在尚书六部手中。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品级虽高,无实际职事,一般只是作为加官,尤以唐后期各种检校官为甚。
2、宋初三师三公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3、元代三公仅作为加衔,后期也是加授极滥。明清以后以原三师为三公,不设太尉。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宣读天书之礼,分别以向敏中摄太尉,王曾摄司徒,张知白摄司空。诸如此类都是礼毕即罢,并非真行除拜。
太尉是什么官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后不再设置 。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力战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
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 ,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
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
太尉在宋代的“官、职、差遣”体系中是“官”,只表示官员本身的身份和级别,类似今天的军衔,并没有实际职务。其品阶在北宋中前期是三公之一,应该是正一品或从一品,宋神宗元丰改制后一度撤销,宋徽宗时恢复,为正二品。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军委主席。
元不常置。明废。
太尉是什么官
太尉,中国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宋朝的太尉官衔并没有汉朝的三公的地位那么高宋朝最高等级是太师、太傅、太保,接着才是三公。所以宋朝的三公是正二品,太尉是军中二号人物,随便你怎么比,可以是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也可以是总参谋长。
扩展资料:
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
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
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短暂恢复,后又撤销。自隋撤销府与僚佐,便渐次演化成优宠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赠官。元不常置。明废。
参考资料:太尉(中国秦代至元代官职)百度百科
太尉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太尉一职始设于秦朝,分管全国的军事,相当于军委主席。职权最高时期是在西汉、曹魏时期,在西汉时不常设,之外的时期便成为荣誉性虚职。明朝时彻底废除太尉。宋徽宗年间重定武官制度后,宋代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相当于一国之国防部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三公九卿,分掌全国事务。其中三公为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分掌行政权,太尉分掌兵权,御史大夫分掌监察权。
秦朝虽然设立了太尉,而职位一直空缺,因为秦始皇不想让别人掌握军权。
汉承秦制,也设有太尉一职,不过西汉时期的太尉并不常设。西汉第一任太尉为卢绾,是刘邦的近臣发小,不过卢绾后来造反,太尉一职暂时撤销,职权归于丞相,后来由周勃接任。
以上就是关于太尉是什么官,太尉是什么官职的全部内容,以及太尉是什么官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