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雪是怎样形成的
雪是怎样形成的介绍如下:
雪是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的。
当空气中有无数个小尘埃和微粒子漂浮,高空的空气逐渐稀薄,呈现出水蒸气无法入侵的饱和状态,此时有部分的水蒸气就进入小灰尘等微粒子,形成冰晶。其主要形成条件就是大气在0度以下。云的上端一旦冰晶融化,冰晶就会吸收周围过饱和水蒸气而成长,形成雪降落。
雪,是指从混合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雪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的降水。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只会在很冷的温度及温带气旋的影响下才会出现,因此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地区下雪的机会较微小。
降雪等级划分
降雪等级标准通常是指在规定时间段内持续降雪或降雪量折算成降雨量为等级划分的标准,该标准一般采用持续时间12小时和24小时两种标准。以24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2.4毫米为小雪,1.3~3.7毫米为小到中雪,2.5~4.9毫米为中雪,3.8~7.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5.0~9.9毫米为大雪,7.5~14.9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以12小时降水量为划分标准,其中,降水量0.1~0.9毫米为小雪,0.5~1.9毫米为小到中雪,1.0~2.9毫米为中雪,2.0~4.4毫米为中到大雪,达到3.0~5.9毫米为大雪,4.5~7.4毫米为大到暴雪,降水量达到或超过10毫米为暴雪。
雪是怎么形成的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
在地球上,水是不断循环运动的,海洋和地面上的水受热蒸发到天空中,这些水汽又随着风运动到别的地方,当它们遇到冷空气,形成降水又重新回到地球表面。这种降水分为两种:一种是液态降水,这就是下雨;另一种是固态降水,这就是下雪或下冰雹等。
大气里以固态形式落到地球表面上的降水,叫做大气固态降水。雪是大气固态降水中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冬季,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是以雪的形式出现的。降落到地面上的雪花的大小、形状、以及积雪的疏密程度不等。
雪的形状:
雪花多呈六角形,花样之所以繁多,是因为冰的分子以六角形为最多,对于六角形片状冰晶来说,由于它面上、边上和角上的曲率不同,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饱和水汽压,其中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最大,边上次之,平面上最小。
在实有水汽压相同的情况下,由于冰晶各部分饱和水汽压不同,其凝华增长的情况也不相同。例如当实有水汽压仅大于平面的饱和水汽压时,水汽只在面上凝华,形成的是柱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边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边上和面上都会发生凝华。
由于凝华的速度还与曲率有关,曲率大的地方凝华较快,故在冰晶边上凝华比面上快,多形成片状雪花。当实有水汽压大于角上的饱和水汽压时,虽然面上、边上、角上都有水汽凝华,但尖角处位置突出。水汽供应最充分,凝华增长得最快,故多形成枝状或星状雪花。
以上内容参考:
雪是怎样形成的
降雪必须满足下面的两个条件:
1、大气中需含有较冷的冰晶核。
2、充分的水汽。3.0℃(冰点)以下。如该冷空气相当强烈,并带着湿气,1℃至10℃的气温同样可以降雪。
大气中的水蒸汽直接凝华或水滴直接凝固而成,就是雪。也可说是云中的温度过低,小水滴结成冰晶,落到地面仍然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冰融化时会吸热,所以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扩展资料:
雪的危害:
雪灾是因降雪导致大范围积雪、暴风雪、雪崩,严重影响人畜生存与健康,或对交通、电力、通信系统等造成损害的自然灾害。作为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雪灾年年发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正常生活秩序。
根据雪灾的形成条件、分布范围和表现形式,雪灾类型普遍被分为雪崩、风吹雪( 风雪流) 和牧区雪灾。其中,雪崩是雪山地区易发的灾害,风吹雪则会阻断公路交通的正常通行。
牧区雪灾是由于积雪过厚,维持时间长,掩埋牧草,使牲畜无法正常采食,导致牧区大量畜牧掉膘和死亡的自然灾害。它是中国发生频繁、影响最为严重的一类雪灾。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特别是有着广阔天然草场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主要牧区,几乎每年都会不同程度的遭受这类灾害。
此外,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广大的农村、林区和城镇,也时常遭受短时期降雪的影响,严重的雪灾还会破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造成房屋倒损和农作物损毁等损失。
雪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
雪是从大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结而成。云中的低温使得水蒸气结成冰晶,当气温够低时,冰晶落到地面仍是雪花时,就是下雪了。雪在融化时会吸热,所以融雪时地面气温会比下雪时低。
雪形成的条件是,大气中需含冷的冰晶核,充分的水汽,以及气温在0℃(冰点)以下。
简述
雪是降水形式的一种,是从云中降落的结晶状固体冰,常以雪花的形式存在。雪是由小的冰颗粒物构成,是一种颗粒材料,它的结构开放,因此显得柔软。因为气温和湿度不同,形成的雪花有多种的形状和大小。如果在降落过程中,雪融化后又重新冻结会形成球状降雪,此类降雪有霙、霰、冰雹。
扩展资料:
1、降雪
雪降落的过程被称为下雪或降雪。云中温度低于0℃的许多小云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结形成雪珠,小雪珠是由许多细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当冷空气逐渐向前推移,上升气流减弱,云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结成较大的形态,此即我们所见到的雪花。
如果温度接近冰点,则会落下湿雪,形成较大的雪花,特别是无风的时候。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径可达5到7公分。多数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会融化成雨,只有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够冷,才能让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2、能降雪的地方
降雪一般形成于温带气旋周围、空气向上运动的区域中。雪可能会伴随着暖锋的天气系统里向极地方向降落。雷打雪可能发生在气旋的逗号头里和大湖效应的降水带里。在山区,上坡气流在上升过程中在山坡的迎风面达到临界点,如果这时空气够冷的话,也可能有降雪发生。
气候区属中纬度至高纬度(即大约于南回归线以南/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地方就会有降雪的机会,如果于低纬度地方中有些地势高于海拔2000米的高山或高原也有同样的机会。
海洋气流也能间接影响该区下雪的机会率,如果在高纬度地区一带有较多暖流支配,会减低该区下雪的机会(例如日本本州至九州一带)。
3、大湖效应
在有着相对温暖的水体存在的地方(比如湖泊),大湖效应降雪显得重要。大湖效应的降雪一般发生在暖湖的下风处、温带气旋后的寒冷的气旋气流中,可以在局部区域造成大量降雪。
以上就是关于雪是怎样形成的,雪是怎样形成的的全部内容,以及雪是怎样形成的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