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彩礼的起源和意义
一、彩礼的由来
1、彩礼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又称订亲财礼、聘礼、聘财等。出自古籍《礼记.昏礼》上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2、中国旧时婚姻的缔结,有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互相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彩礼和与彩礼相关的订婚和婚约都受到了批判,曾一度被废止,但在民间始终顽强存在。
3、彩礼在普通理解中,尤指婚恋中送给对方的聘礼或礼金。在今天的互联网中,还指朋友之间互赠彩票、祝福的一种行为。有些地方习俗称为纳征,征是成功的意思。
4、彩礼陋习所引发的社会矛盾正日益受到关注,一些地区为此开展了多种行动进行整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一章总则中的第三条:“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5、“彩礼”的表述并非一个规范的法律用语,人民法院审理的彩礼纠纷案件的案由按照有关规定被定为“婚约财产纠纷”。婚前给付彩礼的现象在我国还相当盛行,已经形成了当地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
彩礼是怎么来的
彩礼的由来
彩礼的诞生是来自于农耕社会。当时男方把女子去过门之后,这就意味着可以增加一个干活的人口,在当时的贫穷年代,多一个人则意味着能够有效多分担,有效促进与生存。但相对的女方家中必然就会缺少一个劳动力,自己辛苦养大的孩子需要到别人的家中,作为父母自然会有一些不甘心,里面不仅会有情感投入,还会有成本投入。对女方家庭而言,嫁女儿就是一种损失,因此就会选择索要彩礼,这是在情理之中的。
彩礼的最初作用
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儿在嫁出去之后就会成为男方家中的人,一般是不可以回到娘家,基本上和娘家之间就没有了任何的联系,因此在当时的社会就会形成一种重男轻女的风俗。彩礼一开始的作用无非就是男方的家庭为了感谢女方家庭养育之恩而给出的一些物质补偿。
高价彩礼
但如今的社会已经逐渐的演变,现代的社会彩礼好像就成为了一种利益的交换,让无数的男人都会觉得压力比较重。2020年全国平均彩礼的金额大概是6.9万元,而其中比较高的是浙江,比较低的是重庆。彩礼价格逐渐提升的背后同样也是对于利益的一种趋势,毕竟可以让自己平白无故多出十几万元,无论是谁都会感觉到有一些心动。虽然名义上这可能是自家女婿,但是无数的人还是会指向着自家亲生的,如果要来的彩礼越多,就意味着自家的孩子拥有着更好的权益保障。
彩礼在古代是什么东西
彩礼作为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民法典给出法律条文,规定彩礼在什么情形下需要返还,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这位专家偏偏在18分钟的讲座视频里大讲特讲彩礼的合理性和“巨大好处”,最后还抛出一个结论:“彩礼是人类婚姻走向文明的标志”,这就属实离谱了。
难道国内那些移风易俗、不要彩礼的婚姻还成了不文明行为?西方大部分国家在近现代以来就没有了 “彩礼”这个事物,它们还成了不文明社会?
文明具有地域特征和时代特征,作为中国古代文明习俗之一的彩礼,同样是“特定时代”的“特有事物”,只是这个“特定时代”有点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式婚礼的习俗据说起源于周朝后期的“周礼”,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下来。彩礼是中国古代婚嫁习俗之一,又称订亲财礼或聘礼,《礼记.昏礼》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
小农经济时代,家庭的稳固是统治阶级稳固统治的基础。因而《礼记》关于“昏礼”的表述,至少字面上是将“昏礼”视作“君子”重视婚姻和家庭的重要形式体现。
央视专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阐述了“彩礼的功能”:
然而,央视专家也承认了一个历史事实——“彩礼是‘买卖婚’的产物”:
进而得出结论,“彩礼实现了从掠夺婚向聘娶婚的历史转变”,进而认为“彩礼是人类婚姻走向文明的标志”。
不可否认,“从掠夺婚向聘娶婚的历史转变”的确是一种历史进步,但这样的“进步”是很有限的。
掠夺婚的现象不仅出现在原始社会的“蒙昧”时代(氏族之外的人不被当作人),哪怕是人类文明已经开始和发展之后,在民族战争中,女性被掠夺的现象一样普遍存在;“买卖婚”只存在于私有制国家内部。而无论是“掠夺婚”还是“买卖婚”,女性都已经被“物化”了——要么是掠夺的对象,要么是买卖的对象,成为父权制的附属品。
那么,这样的“特定历史阶段”的文明在历史向前发展之后还有必要被继续保留下来吗?或者说,时代发展到了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现代文明社会,还要鼓吹这种“父权制的产物”,把它当作“人类文明标志”,不觉得荒唐吗?
准确来讲,从“买卖婚”发展出来的彩礼,是私有制的特定产物,彩礼流传至今,也不过是私有制“流传”至今的结果。
在阶级对立、社会贫富分化的私有制社会,彩礼的多寡往往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而有产者的婚姻往往带着“经济联姻”性质,如《红楼梦》里的贾史王薛通过几代人的姻亲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了。
在“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女性无论是在上层统治阶级内部,还是下层被统治阶级内部,地位都是低下的。聘礼往往带着买卖性质,特别是“灰姑娘嫁白马王子”实现阶层升迁的“桥段”里,交易性质体现得往往更加明显。
而在古代广大劳动人民家庭,女儿嫁出去就成为“别家人”,不再承担父母的养老义务,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方到男方家,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因而,男方支付女方家庭一定数额的费用,如同“卖女儿”——这种习俗根本上来讲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唐宋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涌流,“卖女儿”的现象也就越来越普遍了,彩礼已经从“实物”开始逐渐向“货币化”转换。
民国时期,体现封建社会“明媒正娶”的彩礼之风依旧盛行;在那样一个小生产者大量破产的动荡时代,穷人付不起彩礼娶不了亲,而地主阶级则普遍地“妻妾成群”——这不仅仅是封建恶俗,更是社会贫富差距严重拉大的体现。
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一辈子辛辛苦苦,却反而欠下了地主黄世仁还不清的利滚利的债,最终被逼将喜儿“卖”给黄世仁抵债。在万恶的旧社会,“卖女儿”在广大贫苦劳动人民家庭普遍地存在着。
歌剧《白毛女》剧照
而退一步讲,在不平等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卖女儿”究竟是公平“买卖”还是“掠夺”?
五四运动以后,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走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道路,反对“买卖包办婚姻”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1920年的冬天,19岁的杨开慧和27岁的毛泽东结婚。他们的婚礼一反当时的社会潮流,用杨开慧的话来说,就是“我不做俗人之举!”
油画:毛泽东和杨开慧
这场婚礼没有彩礼、没有花轿,也没有那些繁琐而隆重的仪式,仅仅是换上了新装,在亲人和几位挚友的见证下,在湖南一师的教员宿舍里进行了简朴而简洁的婚礼,新房里没有一件家具是新的。毛杨婚礼在当时被传为佳话,成为进步青年竞相学习的楷模。
然而,仅仅作出这样的表率,离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仍相去甚远。不彻底摧毁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平等社会,那么作为不平等社会产物的天价彩礼“卖女儿”现象就不可能被消灭。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二年,我国就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彩礼”被视作“买卖包办婚姻”的产物,在古今中外几千年来的法律中,第一次被明文禁止。
然而,仅仅在法律上明文禁止是没什么用的。私有制社会旧传统、旧习俗的彻底消除,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时期。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彩礼虽然被作为封建社会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风俗,受到来自国家权力的批判(事实上也没有采取过火的强制行为),但是并没有一下子消失。
真正促使彩礼现象进一步消亡的,其实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以后,社会主义福利保障体系,特别是集体养老制度的建立。
彩礼怎么由来的?
彩礼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民俗。由于某些地方、某些时候彩礼越来越高,导致很多家庭无法承受,因此这个问题一直备受重视。……对于彩礼这个习俗为什么会流传至今,以及年轻人结婚是否应该要彩礼的问题,可以从彩礼本身具有非常高的仪式感、彩礼是对娘家人的一种弥补,以及年轻人结婚可以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彩礼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彩礼这种习俗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本身具有非常高的仪式感。
彩礼这种风俗之所以会由来已久、流传至今,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非常高的仪式感决定的。……正如结婚一定要举办婚礼一样,彩礼也是结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仪式和内容。……具体来说,当男女双方确定婚事,开始谈婚论嫁的时候,男方拿彩礼。女方拿嫁妆,双方喜气洋洋地筹办并举办婚礼,这场婚事才能幸福、圆满。正因为如此,彩礼这种习俗才会流传至今。
2,彩礼是对娘家人的一种补偿,因此才会长期存在。
彩礼本身其实是婆家人对娘家人的一种非常现实的补偿。……结婚的时候,男方家娶媳妇,一家人其乐融融,而女方家庭把自己的闺女嫁出去,如果任何回报都得不到的话,实在感觉冷清……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彩礼这种风俗。通过彩礼,女方家得到了一定的补偿,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精神上的安慰,这样双方家庭才会都感到满意,彩礼这种风俗也因此而长期保留了下来。
3,年轻人应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要彩礼。
在结婚时是否应该要彩礼这个问题上,年轻人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去进行确定。……首先要明确这件事并没有统一的解决方法,只有根据当事人的具体情况去做应对。……具体来说,在是否要彩礼这个问题上,男女双方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对方的朴诉求去进行深入沟通,最终达成一致,双方共同认定一种选择,这个最终的决定就是最终的选择,双方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做,才能达到双方都感到满意的最佳结果。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彩礼的由来,彩礼的起源和意义的全部内容,以及彩礼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