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鞭炮的由来 鞭炮的来历是什么
放鞭炮贺新春,在我国有两千多年历史。最早的爆竹,是指燃竹而爆,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年在除夕的晚上会出来祸害百姓。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就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受热使得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随着火药的发明,有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燃放,声音更大,从而代替了用火烧竹子。北宋时期,中国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并命名为“鞭炮”。
如今,虽然春节放鞭炮可以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但放鞭炮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火灾,我国许多城市都制定了禁止放烟花爆竹的规定。
鞭炮的来历
1、鞭炮又称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因竹子焚烧发出响声,故称爆竹。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愿望。
2、无论是过年过节,还是结婚嫁娶,进学升迁,以至大厦落成、商店开张等等,只要为了表示喜庆,人们都习惯以放鞭炮来庆祝。甚至在很多地方老人去世也会放鞭炮,但不是为了庆祝。各地的习俗不同,鞭炮的用途也不同,但大多都是为了庆祝。
春节放鞭炮的来源是什么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习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华。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心愿。
放鞭炮驱赶年兽传说:
传说在古代,中国有一种叫做“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这个“年”常年身居海底,可一到除夕的时候,就会爬上岸,跑到村里,伤害人和动物。所以人们每到除夕这天,就会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这么一年,又到了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在准备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l来了一个乞讨的老人。老人手拄拐杖,银发飘飘,双目炯炯有神。当时大家都忙着收拾行李,谁也没有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老人赶紧一起上山避难。
老婆婆不信,继续劝他上山,老人笑而不语,老婆婆只好自己上山走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里面灯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一声,就向老婆婆家扑去。刚要到门口时,就听里面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炸响声,把年兽吓得够呛,再也不敢往前走了。
就在这时,房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站在中央哈哈大笑。“年”最怕的就是红色、火光、炸响声,于是扭头就跑,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人们从山上赶回来后,发现村里安然无恙,十分奇怪。老婆婆这才恍然大悟,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人们一窝蜂地跑向老婆婆家,只见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屋里燃着红蜡烛,院子里还有一堆没有燃尽的竹子在“啪啪”作响。
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从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户户贴红对联,户户烛光通明,并且燃放爆竹,守更待岁,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
鞭炮的由来
鞭炮的由来于先秦时期的“爆祭”。
鞭炮,又称爆竹、炮竹、爆仗等,是指燃放时主体爆炸并能产生爆音、闪光等效果,以听觉效果为主的产品。爆竹最早起源于先秦时期的“爆祭”。“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
“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叫“竹”是因为最开始的原材料是竹子,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
爆竹的新年习俗
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除夕之夜,燃放的爆竹叫“封门爆竹”。放过这道爆竹后,家人不能再到外面出去行走,而是一起围着火盆守岁,等待着新年的到来。除了大年三十燃放爆竹,年前的“腊祭”活动还会燃放“霸王鞭”。
农历腊月是各家祭祀百位神仙之际,祭祀时间或固定于腊月初八的“腊日”,或于腊月择吉日行祭。行祭时,家家都要挂上各种神像,燃起熊熊炉火,供桌上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爆竹。“霸王鞭”,民间又称“报旺鞭”,意思是预报来年兴旺。
以上内容参考:
以上就是关于鞭炮的来历简介,鞭炮的由来 鞭炮的来历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鞭炮的来历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