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导语:远远的距离,漫长的路;久久的时间,挂念止不住。真真的思念,浓浓的情,切切的祝福,真情到永久。春节归家时,愿在外奋斗的朋友梦想成真,合家团圆。接下来我整理了春节贴春联的由来,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1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节为什么要贴春联呢?在春节的前一天,也就是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在门的两侧贴上春联。那么为什么过春节要贴春联呢?它有什么用处?贴春联这一习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起源于何时?
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历史起源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明代《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现。”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城,观赏笑乐,他还亲自题春联。他经过一户人家,见门上不曾贴春联,便去询问,知道这是一家阉猪的,还未请人来替己写。朱元璋就特地为那阉猪人写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联意贴切、幽默。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便沿习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联发展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 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有一年除夕,他传旨:“公卿士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见交相辉映的春联感到十分高兴。当他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2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
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过年时为什么要贴春联?
年关将至,贴春联就是过年习俗之一。喜庆的大红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应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
过年时怎么贴春联?
1、上下联
从平仄上区分,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一声和二声),如“岁”为仄声,“新”为平声。从意境上区分,下联的意境一般比上联的意境深刻远大一些,如“雄鸡辞旧岁,灵犬迎新春”,迎新春就比辞旧岁的意境深刻些。区分上下联另外一个方便的区分点就是时间,或者因果联系。
比如辞旧之后才能迎新,这个在很多对联里都非常常见:风送莺歌辞旧岁,雪伴梅香迎新春。比如今年是马年所以上联可以描写蛇年,下联就可以描写马年。比如:上联:无须添足蛇归洞。下联:不待扬鞭马奋蹄。
2、贴横批
古人书写顺序是从右至左,现在很多横批人已经不按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正规的话应该按照古代的写法!即从右往左书写!
3、上下联
贴对联的位置,面对大门右手边贴上联,左手边贴下联,这是最传统的贴法。当然这里也说一个特例,对联的横批也指示了对联的方向:横批从左往右写,上联就贴在左手侧。横批从右往左写,上联就在右手侧。(因为汉字书写放心指示了阅读方向)但是一般会采用传统的右边贴上联。
4、怎么贴
现在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一般称为门联,贴在里门(二门)上的称为重门联。很多家庭现在都安装了防盗门,此时张贴对联直接把上下联挂在防盗门上即可,如果贴在周边的墙上,反而显得不够工整。
春联的来历10字左右
1、春联的来历20字左右。
2、春联的来历20字要准确。
3、关于春联的来历20字。
4、贴春联的来历20字。
2.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3.“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4.”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
5.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
6.”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7.[1][2]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8.现在贴春联已成风俗,红色的对联贴在大门上,房子顿时生辉。
9.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
10.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11.”春联的成对出现在农村或者小县城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特别颜色纸张写的春联:原先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12.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13.但庙宇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不贴红春联,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故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
14.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
15.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哀思,故春节贴对联是有必要的。
16.春节普天同庆,故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
17.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18.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
19.“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
20.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
21.“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
22.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
23.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
24.发展世界纪录协会收录的世界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25.”这副春联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卷号为斯坦因0610)上,该遗书记录十二副在岁日、立春日所写的春联。
26.该联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3年),较后蜀主孟昶的题联早240年。
27.“三阳始布。
28.四序初开”打破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世界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春联。
29.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30.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子书写。
31.朱元璋大力提倡贴对联。
32.他在金陵(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穿便装出巡,挨家挨户观赏取乐。
33.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34.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楹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
35.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36.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
37.“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38.“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39.“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
40.“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41.“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42.同时,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43.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44.据《梦粱录》记:“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
45.“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46.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
47.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
48.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
49.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
50.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51.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5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即今春联)的盛况。
53.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54.《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
55.不过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也有说是辛寅逊或孟昶的儿子孟喆所撰。
56.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
57.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
58.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59.“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60.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61.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62.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63.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64.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65.”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66.”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67.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69.”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70.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71.传说相传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山海经》里,有一个鬼域的世界,中间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
72.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
73.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
74.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
75.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
76.于是中国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
77.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
78.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79.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
80.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良好心愿。
81.形式春节,是中华民族“百节之首”。
82.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至今在中国民间尤其是农村中保存最广的习俗当是贴春联和贴门神。
83.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
84.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85.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诸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之类。
86.或和中华民族干支纪年文化相关连,春联中嵌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等生肖物名,如“锦鲤飞身酬远志。
87.祥羊跪乳感亲恩”等。
88.一些春联还注意反映不同行业、不同家庭不同的“幸福观”。
89.因此,认真研究春节时人们张贴的春联,无疑是观察民间风情的一个有意义的途径。
90.贴春联的习俗究竟起于何时,至今无准确的材料可资查证。
91.不过,大约可能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可以在史籍中证实的。
92.此外,根据《王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着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93.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
94.“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95.“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96.“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97.“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
98.“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3]。
99.颜色对联的颜色又和当地民俗相关。
100.普遍能够见到的就是红色,红色代表喜迎。
101.在有些地方还有白色,黄色,紫色,绿色和蓝色等。
102.例如在湖北:黄色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紫色、蓝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二年,绿色代表祭祀故人进入第三年。
103.白色在有些地方代表思念新逝的亲人。
104.寓意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
105.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春联》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
106.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新。
107.”从传统春联“爆竹一声除旧。
108.桃符万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也看出春联和桃符的关系。
109.什么是桃符呢?据《淮南子》说,这种“桃符是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做的。
110.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
111.或者还画上这两个神象——左神荼、右郁垒。
112.古人是以桃符上书画此二神来压邪的。
113.这也就是中国民间俗称的“门神”。
114.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亲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115.”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116.但是,到时了宋代,“春联”还是称之为“桃符”的。
117.联语却不限于题写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联”。
118.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联语,且把粉红笺写出。
119.有些人集诗经古语,有的集唐宋诗句。
120.相传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阁立春联:“北陆凝阴尽,千门淑气新。
121.”这是春联中挂人齿颊的。
122.“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那是明代的事。
123.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
124.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
125.”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他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
126.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终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风尚。
127.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128.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术形式。
129.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30.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孝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春节对联的来历及意义
雅称为楹联的对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对联。每家每户在春节或者有什么喜事的时候,都会换上新的对联。而每幅对联都是有它的意义的。贴着贴着大家都知道对联寓意着幸福平安等等,却不知道它的来历是什么。本文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称春联。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随着唐朝诗歌兴起,散文对联被排斥在外。散文对联一般不拘平仄,不避重字,不过分强调词性相当,又不失对仗。
春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谓文“题桃符”(见《蜀梼杌》),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春联的由来
春联的由来是: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年红(春联、福字、窗花等)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有些地区“春联”也是各种春贴的统称,而有些地区又把条状、不成对的春贴称为春条,朝鲜则有立春榜、立春书、立春贴等名称,简称春榜、春贴。
春联的张贴规矩:
春联的张贴,要符合传统的规矩,春联要竖贴。上联要贴在右手边(即门的左边),下联要贴在左手边(即门的右边),横批也是从右往左读的。上下联不可贴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就不可贴成“日暖神州万物生辉,春回大地百花争艳”,从内容看,上联与下联具有因果关系,因为“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才使得“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如果贴反了就颠倒了因果关系,也让人读着别扭。再从平仄看,从春联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断出上下联来。这副春联的上联尾字“艳”是四声,即仄声。下联尾字“辉”是一声,即平声。一般地说,如尾字是三声、四声的(仄声)是上联,如尾字是一声、二声的(平声)是下联。
以上就是关于春节对联的由来,春节贴春联的由来的全部内容,以及春节对联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