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林——清华园,起初叫做清华学堂,后更名国立清华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去掉国立,正式命名清华大学。 扩展资料 清华一词最早来自东晋谢混作《游西池》诗,有“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通“沉”,音chén),意指“夕阳斜照,鸣叫的鸟儿归林;清澈的水色与华美的草木,已经淹没在暮色之中。”原为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后引申出“水木清华”一词,并赋予“池水清澈,树木华美”之意,今日工字厅后匾额即为“水木清华”四字。
明万历年间建皇家园林清华园(今畅春园),后废。清康熙年间建熙春园,后分为近春园、熙春园两部,咸丰帝为熙春园亲书匾额改为“清华园”。
1910年,游美学务处将附属肄业馆改为学堂,依据所在地而定名“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8年6月,南京政府掌控北京后准备改办大学,由于清华接收美国退还庚款,对罗家伦校长的委任状中定名为“清华大学”,未加“国立”二字,后经罗家伦多次争取,最终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去掉“国立”二字,最终变为“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由来和历史
原来清华大学的建立竟和辛丑条约以及后来的庚子赔款有着紧密的联系。
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由津入京,实际掌握大清皇权的慈禧太后挟着光绪帝狼狈逃亡西安。昔日的皇家禁地北京遭到列强匪徒的洗劫。劫后余生的大清政府为了安抚列强,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这就有了庚子赔款。
为此,“慷慨大方”的清政府要向列强八国赔付本息共计九亿八千多万两(
9亿8223万8150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12倍。如果以当前市价计,保守估计约合1700多亿元人民币!日渐衰落的清政府中从1902年开始赔款,一直到清朝灭亡的12年,每年都在按时还款。清朝灭亡后,中华民国成立。为了得到列强的支持,不得不又背上了清朝的债务,直到到1940年。
在庚子赔款的瓜分数额中,美国获得赔款总数的7.23%,约120多亿元人民币。作为掠夺者之一的美国,应该巴不得让清政府尽快付清赔款,甚至还不满足。然而美国却实施了退赔行动,为什么呢?这要从美国更长远的谋划说起。
自中日甲午海战后,中国前往东瀛(日本)留学的学者逐年大量增加,使得近代中国受日本的影响越来越重,这引起了美国人的重视或警惕。1904年底时任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的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减免部分拳乱赔款,资助清国留学美国》的建议书,1906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教授詹姆斯在给罗斯福总统的《备忘录》中指出“哪个国家能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取得最大的收获”。
“让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到美国留学,接受美国教育,有利于传播美国思想,达到控制中国知识界思想的目的”,成了美国政府的共识,在他们看来与其涸辙而渔,加深与中国的民族矛盾,激发更加轰轰烈烈的类似“三元里抗英”、义和团抗击列强之类的反帝运动,哪如培养温顺的附庸国剥削的更加长远呢?
于是,“清醒”的美国政府就准备“帮助”中国培养人才。同时,当时的清政府也在做类似的努力,清朝驻美公使梁诚不断努力在美国朝野人士中大肆活动,请求美国退回赔款。
美国同意给回一些退款,1908年美国国会通过退款1000多万美元。1909年起,美国将所摊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学习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余款本利1250余万美元,作为中国教育文化基金。
1909年(清宣统元年),美国开始退还庚款。为统筹考核留学生,外务部与学部上奏设立“游美学务处”并附设“肄业馆”。7月17日(六月初一)游美学务处正式建立,后任命外务部署左丞、左参议兼学部丞参上行走周自齐担任总办,学部员外郎范源濂和外务部候补主事唐国安,驻美公使馆参赞容揆任驻美学生监督,三年间共组织三批近200人赴美留学。
由于先期的中国留学生英语等学科知识基础差,不能适应美国的教学,为了对赴美留学生进行基础培训,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正式成立,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
清华大学命名的来历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是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北京成立的一所由举办者孙中山、邵元冲等人创立的民办学校。当时,清华学堂的宗旨是“自强、求实、创新”,旨在培养有民族责任感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人才,为振兴中华事业做出贡献。
1905年,清华学堂与北洋大学合并,成立了“国立清华大学暨北洋大学”,后来分为两所独立的大学,即今天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被国家接管,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同时成为国家重点大学之一,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一流高等学府。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顶尖学府之一,被誉为“中国的骄傲”。
清华大学清华二字的由来
清华大学“清华”二字,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清华大学(英文名:Tsinghua University),简称清华,诞生于1911年,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翌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清华园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在道光年间,原来的熙春园被分成东西两个部分,西边的园子被起名“迎春园”,东边的园子仍名为“熙春园”。咸丰皇帝登基之后,就将东边的熙春园改名华园了。
现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为“水木清华”四字,两旁有一副对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这“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代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为澄清之意。因此厅后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诗句题匾为“水木清华”。
在清华二校门北边小山下,有一块被清华校友称为“清华第一碑”的“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为当年国学研究院师生为纪念王国维而立,碑铭上陈寅恪撰写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恰是一代代清华学人精神的写照。
以上就是关于清华大学的由来,清华大学的来历和历史的全部内容,以及大学的由来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