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煌煌荆楚吟·鄂东之旅·黄州赤壁·大江东去“文赤壁”
东坡文赤壁在黄州(今黄冈县)城西北长江之滨。因其为红褐色石崖,状似倒悬之鼻,故唐以前称赤鼻山;又因其断崖临江,也叫赤鼻矶。赤鼻矶何时称为赤壁,已无从查考。但唐宋时的许多诗文已把这里称作赤壁,且还有意无意地写成三国赤壁之战的赤壁,苏轼来此之前,这里已有不少供人游览的建筑物。但真正声名大噪,还是由于苏轼的缘故。自苏轼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黄州赤壁声誉与日俱增,以致清康熙年间重建赤壁时,黄州知府郭朝祚亲书其额,正式命名为“东坡赤壁”。
苏轼与乌台诗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四川眉山县人,二十岁中进士。曾写《进策》二十五篇、《思治论》等论文,针对当时财乏、兵弱、官冗等社会政治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
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王安石强调更张法度,苏轼强调择吏任人,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王安石主张理财,扩大国库收入,苏轼主张“节用以廉取”,批评变法派“广求利之门”;王安石变法大刀阔斧、雷厉风行,苏轼则认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力主稳健。由于多次上书而未被采纳,因此他请求外调,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罢相后,吴充、王珪继任宰相,变法动向逆转,一些投机分子营私结党,倾轧报复。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何正臣、舒亶、李定等人,摘出苏轼诗文的片言只语,弹劾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于这年七月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吏的机构)的别称,因汉代御史府内有柏树,常有数千乌鸦栖居其上而得名。御史台本想判苏轼死罪,幸得亲故营救,神宗也不想杀他,他才侥幸获释。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之名,贬谪黄州。
躬耕东坡
被贬黄州后,苏轼先住在定惠院中,并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首词通过刻划孤鸿的形象,表现了诗人洁身自好、不肯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后的孤独寂寞之感。后来他迁居到离江边仅十步的临皋亭。
苏轼在黄州名义上是地方“团练副使”,实际只是挂名,而且宋神宗明确规定“不得签书公事”,其任务为“思过而自新”,行同罪人,几近于流放。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把时间几乎全用于游览山河。黄州的风景胜地,鄂东以至大江以南的许多风景佳地都留有他的足迹。
苏轼的游兴极高,以致出现过这样的笑谈。元丰五年九月,苏轼同客人泛舟于黄州江面,夜半归来,门敲不开,就又回到江边,“倚杖听江声”,心中不快,遂赋词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词的下阙从江声引起感慨,自己总为名缰利锁所扰,不能真正主宰自己,不如一叶扁舟,遨游江海,以终余年。想用退隐解脱政治上的苦闷。没想到这后两句遐想之词,竟引起一场误会。第二天满黄州都传说苏轼昨晚作了此词后,将帽子和衣服挂在江边树上,驾着小船,不知去向。黄州太守徐君猷虽与苏轼交好,但负有看管苏轼之责,闻信急忙赶到苏轼住处,却见苏轼鼾声如雷,睡得正香。
经济上苏轼也很窘迫。他在给友人秦观的《给秦太虚书》中说,月初取四千五百钱,分三十串,挂于梁上,每天挑下一串,用后所余装入竹筒,留作待客。即便如此,日子仍难应付。《寒食雨二首》描绘了在大雨中的困顿潦倒:“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在这种情况下,苏轼老友马正卿,为他向郡中申请来数十亩旧营地,以便维持生计。营地久荒,布满荆棘碎石。苏轼率僮仆于草丛瓦砾中开垦出大片耕地,种上稻谷、蔬菜。一向读书、做官且已年满四十五岁的苏轼,虽深感“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但仍虚心求教,学会了种田,并与贫苦的农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农夫人不乐,我独与之游”,甚至公开声称:“吏民莫作是长官,我是识字耕田夫。”(《赠王庆源诗》)。
旧营地略有坡度,且面向东方,苏轼便取名“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忠州曾有《东坡种花》诗、《步上东坡》诗,苏轼十分钦佩白居易,并有意效法,也是他自号为“东坡居士”原因之一。苏轼还在此建了一座房子,因是雪天落成,故命名为“雪堂”;并在房内四壁都画上雪,以喻其高洁。
这段躬耕生活成为苏轼经历中重要的一部分,为此,他先后写了九首有关东坡和东坡耕作的诗。
二赋堂与前后《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墨迹
东坡赤壁有一主体建筑,名“二赋堂”,是专为纪念苏轼前后《赤壁赋》而建。堂中有高约丈许的巨大木壁,正面刻着字大如拳、豪迈俊逸的楷书《前赤壁赋》: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嫋嫋,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大江东去“文赤壁”》古诗句出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这篇赋记述了元丰五年(1082)秋七月十六日晚,苏轼与客人夜游赤壁的情景。文中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作者感叹造物无穷,人生短暂,通过对明月、江水的变与不变的议论,表现出把个人不幸视作暂时现象,将荣辱得失置之度外的超然态度,既流露出政治失意后的抑郁,又表现了旷达开朗的胸襟。这种情感上的波折反映出苏轼贬谪黄州时期复杂的精神世界。
二赋堂木壁的背面则刻着苍劲有力的碑体《后赤壁赋》。这是三个月后,苏轼再游赤壁所作。此时已是秋末冬初,树叶落尽,长江水枯。苏轼陪同客人,踏着月影,从临皋出发,再次泛舟赤壁矶下。第二天,写下了这篇《后赤壁赋》。其中“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句,状写赤壁冬夜的景色,堪为绝唱。后赋境界幽奇萧瑟,与前篇各异其趣,更多地反映了作者遭贬谪后悲凉孤寂的心情、超尘绝俗的追求。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使黄州赤壁大放光彩。明李东阳赞道:黄州赤壁“不直(只)山水之佳,盖子瞻二赋为之增重也”(《题赤壁图序》)。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元有无名氏杂剧《苏子瞻醉写赤壁赋》,明有许潮《赤壁游》、沈采《苏子瞻赤壁记》传说。而且宋李公麟、明唐寅都画过苏轼游赤壁的画,明魏学洢的《核舟记》还记载了民间雕刻家王毅以“大苏泛赤壁”为内容所刻“核舟”的惊人技艺。由此更使黄州东坡赤壁名满天下。
酹江亭与《念奴娇·赤壁怀古》
出二赋堂,往右穿过题有“迎素月”的侧门,左边崖石上屹立着酹江亭。此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之句命名。亭中有清康熙临摹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手书的前《赤壁赋》“御书”碑刻。在酹江亭陡峭的石壁上,留有道道波浪冲蚀的痕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作者所描述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
在写前后《赤壁赋》的同一年,苏轼来到赤壁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被贬黄州也逾二年,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将付之东流,他不禁心潮涌动,浮想联翩,于是吟出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著名词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一作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追怀古人功业,礼赞如画江山,引出英雄豪杰,感慨历史无情,哀叹己身无为,更觉人生如梦。既然空怀壮志,不能有所作为,只好豁达为怀。此情此意,江月可鉴,于是举杯邀月,把酒酹江。
这首词以雄健的笔法描绘了黄州赤壁的壮丽景色,塑造了雄姿英发、潇洒从容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形象,充分体现了苏词高远清雄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据俞文豹《吹剑录》记载,苏轼离黄州后,在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时,问:“我的词同柳永的词相比,怎么样?”回答是:“柳郎中的词适宜于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挽铁板,唱‘大江东去’。”此说不一定为真,但却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苏轼《赤壁怀古》的豪放词风对世人的影响,后人因此以“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作为《念奴娇》词牌的代名;并在江边修建此亭。
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酹江亭
坡仙亭与碑阁
出酹江亭,往左走,左侧有一亭为坡仙亭。此亭的得名,是由于苏轼二赋中有“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等佳句,描绘了“羽衣蹁跹”的道士形象,加之苏轼在黄州时经常览佛书、赴佛寺、参禅问佛,因而宋元以来,一些人常以“坡仙”称呼苏轼。南宋诗人戴复古在他的《赤壁》中写道:“白鸟沧波上,黄州赤壁边,长江酹明月,更忆老坡仙。”其实,苏轼的思想以儒家为主,兼蓄道、佛,博采三家而圆通灵活地加以运用,奉儒但不迂执,谈禅并不佞佛,好道又不厌弃人生。
苏轼喜丹青,长于画枯石竹木,所画枯木,枝干盘踞弯曲,像是作者胸中抑郁情状的 *** 。坡仙亭内,即嵌有两幅石刻苏轼画,一幅月梅,一幅寿星老头。月梅画半镰新月,一株老梅,老枝虬劲,嫩枝茁壮,花蕊初吐,于凄清中露出一缕生机。寿星画系以“德、寿、殿、宝”四字组画。黄州多竹,苏轼在黄州时喜画墨竹,并颇有心得,总结为:“必先得成竹在胸中,执笔熟视,及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逐,以追其所见”。(《东坡全集》第三十二卷)这“成竹在胸”后来成为非常有名的成语。
苏轼擅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北宋“四大家”。坡仙亭石刻苏词四首,均为苏轼手迹翻刻。其中《满庭芳·归去来兮》、《行香子·述怀》、《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三首为楷书,呈苏书所长,丰腴跌宕,富有天真烂漫之趣。另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为草书,笔势奇劲,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与其豪放词风相得益彰。
欣赏苏轼书法的更好去处是二赋堂东侧的碑阁。进碑阁大门,映入眼帘的全是黑底白字的苏轼手书石刻,四壁皆然,煞是壮观。碑阁中藏有《景苏园帖》石刻,为苏书各体中的精品。全套原为六卷,共一百二十六块,现存一百零二块,其中包括苏轼留存的法帖名作《赤壁赋》、《黄州寒食帖》、《洞庭秋色赋》。说起碑阁石刻,不能不提及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来黄冈县做县令的四川杨葆初,是他多方搜集苏轼墨迹,择其佳者,编为六册,然后请刘宝臣手摹上石,请工匠镌刻,并建亭阁,使苏帖石刻嵌于其内,命名为“景苏园”,苏轼书法才得以传世。碑阁后遭破坏,1925年扩建赤壁时,“流落市贾之手且二十载”的石刻中有一百零二块从张姓人家买得。
作为一代文豪、著名书画家的苏轼,黄州阶段是他一生中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两个月,于元丰七年(1084)四月调离黄州。其间写诗二百一十四首,填词三十七首,文赋小品三百七十篇,而且其代表作都写于黄州。苏轼与黄州结下了非同寻常的感情,在《别黄州》诗中有“桑下岂无三宿恋”之句,以示对黄州的眷恋。他希望将来有机会再到黄州,且“来时莫遣故人非”。但直到苏轼去世,这一愿望也未能实现。
黄州人民没有忘记苏轼这一代文豪。1982年,在黄州东坡赤壁立起一座3米高的全国第一座大型苏轼立像:苏轼手握书卷,昂首远望,似正构思新的诗篇。
荆楚成语故事20~30字
成语“毛遂自荐”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书中记载:“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战国时,秦国军队包围了赵都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去说服楚王与赵国结盟出兵,解救赵国。平原君打算从手下三千多门客中挑选二十人做随从,但挑来挑去只有十九人符合要求。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是平日里默默无闻的毛遂便委婉拒绝了,但毛遂再三要求,于是答应毛遂作为自己的随从,连夜赶往楚国。
一到楚国,已是早晨。平原君立即拜见楚王,跟他商讨出兵救赵的事情。可是这次商谈很不顺利,从早上一直谈到了中午,还没有一丝进展。面对这种情况,随同前往的门客们只知道干着急,在台下直跺脚、摇头、埋怨。唯有毛遂,眼看时间不等人,机会不可错过,只见他一手提剑,大踏步跨到台上,面对盛气凌人的楚王,毛遂毫不胆怯。
他两眼逼视着楚王,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他从赵楚两国的关系谈到这次救援赵国的意义,对楚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的凛然正气使楚王惊叹佩服;他对两国利害关系的分析深深打动了楚王的心。通过毛遂的劝说,楚王终于被说服了,当天下午便与平原君缔结盟约。很快,楚王派军队支援赵国,赵国于是解围。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己推荐自己。后来用“毛遂自荐”比喻自告奋勇地担任某项工作。
张玉莲现在怎样了
这一段时间以来,英雄张玉莲的名字从大冶传遍荆山楚水,她的壮举让人震撼,她的美德让人敬仰,天地之间正回荡着一股浩然正气,人们永远记住英雄张玉莲,从心底敬佩这位感天动地的英雄!
那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日子。元月14日,一位32岁的弱女子为保护10万元公款,手无寸铁与持刀抢劫的歹徒进行浴血搏斗,身中10余刀后,顽强地捂着伤口追赶歹徒,直至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后经医院8小时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她就是号称“巾帼英雄”的我市金牛镇粮食公司职工张玉莲。
张玉莲与歹徒浴血奋战,保护了公款,维护了人间正义,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正气之歌,树立了荆楚儿女的光辉形象! “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这是张玉莲朴素的愿望。
张玉莲的父母都是我市粮食战线的职工,出身于粮食战线家庭的她,在父母的熏陶下,对从事粮食工作有一种特别的向往之情。1995年,张玉莲从大冶财校财会专业毕业后,面对金融、税务等部门伸向她的橄榄枝,她婉言谢绝了,毅然选择了多年梦想的基层粮食系统。毕业后,她扎根基层,一干就是14年。面对粮食部门较低的工资待遇,面对一批批粮食人纷纷“下海”,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她从没有动摇过做一位粮食人的信念,任劳任怨、无怨无悔地立足于粮食行业。
“财务工作者对各项工作必须做到财务帐目清楚,公私分明,集体的资金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和损失,更不能贪污或挪用一分一厘。”这是一条财务纪律。自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张玉莲就把这一点作为人生工作的信条,始终牢记在心。
家庭收入微薄,生活困难是张玉莲的现实问题。
几年前,由于丈夫所在的单位实行“减员增效”,失去了工作,每月只能拿到极少的生活费,况且,张玉莲所在的粮食公司每月也只能拿到基本生活费,生活捉襟见肘。
作为金牛镇粮食公司的一名出纳,每年经过张玉莲手中的资金达几百万元以上。但无论家庭日子多么困难,她宁可找亲戚朋友借钱,但也从不挪用集体的一分一厘。她经常对丈夫说:“我管的是农民的血汗钱,职工的辛苦钱,国家的支农钱,任何人都不能挪用。”参加工作14年来,张玉莲从没有挪用集体的一分一厘,经她主管的账目也从没有出现任何一点差错。
对女人而言,最值得骄傲、最伟大的莫过于做母亲。把全部心思用在工作上的张玉莲,却因忘我地工作而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
1998年,张玉莲与丈夫牵手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夫妻俩相敬如宾,过着幸福的日子。由于身体原因,张玉莲婚后一直没有孩子。迫切想做母亲的张玉莲于2006年6月拿出全家多年的积蓄,赴十堰人民医院接受了试管婴儿手术治疗。在手术中由于身体不适应,张玉莲一度患上了胸积水,经医院全力救治才脱险。在万难的情况下,好不容易才怀孕,医生再三叮嘱她要注意多静养休息。
当年12月底,天气特别寒冷。在家休息的张玉莲,考虑到公司办公室的会计人员制作年终财务报表忙不过来,为了不影响单位的年终结算工作,怀孕6个月的张玉莲,便挺着大肚子主动回到办公室帮同事赶制报表,连续几天加班加点的工作,导致张玉莲因过度疲劳而流产。
做母亲的愿望就这样破灭了,张玉莲悲痛至极。但为了手头的工作,没多久,她又强忍着内心的痛楚,没有向单位提出任何要求便又回来上班了。
出身农民家庭的张玉莲对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任何时候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不让农民的利益遭损。
2006年盛夏,公司来了许多卖粮的农民,因库存现金不足,许多农民拿不到现金。张玉莲考虑到酷暑天气,农民辛苦地来卖粮总不能打白条叫他们改天再来取钱。她便张罗四处借款,迅速筹集资金3万余元,及时支付给他们,并自己掏钱为每位农户买来矿泉水解渴。在场的一位农民看到张玉莲冒着酷暑到处借钱,衣衫都湿透了,激动地说:“你一个月后给钱都不要紧,让你大热天到处借钱,真是太委屈你啦!张玉莲说:我一个人委屈、劳累一点,没关系,让大伙不再跑路我心里才踏实。”
下乡收粮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每到炎热夏天下乡时,公司考虑到张玉莲体弱又是一位女工,要求她留在公司,但她执意要和其他职工一样冒着酷暑走村串户收粮。遇到一些农户劳力少、搬运困难时,她就主动帮助肩挑背驼。一些农户看她身躯柔弱,担心力气不够闪了腰,坚决不要她帮忙,但她总要搬几袋才放手。
与她一起下乡收粮的同事说,每次下乡她总是累得大汗淋漓,全身衣服都湿透了。
提起张玉莲帮忙缝包一事,公司同事张精华眼睛湿润了,在他看来,张玉莲是一个以为别人分忧解愁为自己最大快乐的好女孩。
一天傍晚,张精华所在的粮食保管组其他职工已下班了,此时,一个客户急需一车粮食。按常理,要将一车粮食从灌包、缝包、装车一个人一晚都很难完成。得知这一情况后,张玉莲搁下饭碗,不顾自己一天的劳累,动员丈夫一起帮忙,丈夫灌包,自己缝包,连续奋战到晚上11点,200余袋粮食装车后,她和丈夫才疲惫地回到家。
张玉莲十几年如一日,立足于粮食行业扎根基层默默无闻地工作,为粮食人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我选择玉莲做我的妻子,就是因为我觉得他是个好人。她心地善良,勤俭持家,无论家庭怎样困难,总是喜欢热心帮助别人,不论在家中还是在单位里,她总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看到什么不公平的事情,她总是挺身而出。”张玉莲的丈夫面对躺在病床的妻子,悲痛地讲述着。
结婚以来,张玉莲总是暗地里刻薄自己,从没有为自己买一件高档衣物、化妆用品。逢年过节,别人进超市买名牌,而她却总是到一些小摊点买一些便宜的生活必须品。但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张玉莲总会伸出援助之手义无反顾帮助别人。去年,四川发生地震,张玉莲第一时间通过手机捐款50元,在单位组织的募捐活动中,她又主动捐款100元。
老家的邻居是一位孤寡老人,每年过节,她总要为老人买一些御寒的衣物及糕点水果之类为老人送去,以至于老人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了。张玉莲住院的第二天,老人拄着拐杖来到医院大哭了一场。
在生活中张玉莲考虑的总是别人,而从不想到自己。多年来,张玉莲夫妇一直在金牛镇上租住一间破旧普通民房,但她从不向单位提出住房要求。去年,公司有一间仓库长期闲置,单位的领导考虑到张玉莲家庭困难的实际情况,便让他们搬到公司的一间闲置仓库居住,夫妻俩将仓库简单收拾后,就算是一个安定的家。
“张玉莲从小就非常懂事,生活很节俭,从来不挑吃穿,从不乱花钱。读书时从小学到中专,学习成绩却不错,一直担任班干部。家里上至祖辈,下至侄子、外甥的生日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每当家人过生日,她都去庆祝。”张玉莲的妈妈说。
“张玉莲不怕吃苦,任劳任怨,是单位的骨干。在单位,她上班最早,回去最晚,经常加夜班,工作认真负责,从没出过差错。”在单位提起张玉莲,领导和同事们都交口称赞。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是张玉莲经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的确,张玉莲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无怨无悔地为别人着想的。 一位弱女子以机智勇敢、临危不惧的勇气对待歹徒,以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作风对待工作,以助人为乐、不计得失的精神对待人生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连日来,张玉莲的伤情牵动了社会各界,前往医院看望的人络绎不绝。热心市民纷纷自发来到医院探望。一份份饱含着各界群众深情的捐款,一个个祝愿英雄早日康复的花篮,汇集成一条爱的河流,片片爱心在荆楚大地涌动。张玉莲勇斗歹徒的事迹感动了大冶,感动了荆山楚水。
张玉莲的同事来了。市粮食局的领导带来了粮食系统职工对玉莲的问候,一份份爱心捐款,代表了大家对玉莲的支持和关心。
张玉莲昔日的同学来了。这些曾经在教室里和张玉莲一起共同学习,阔别多年的同学们来看望自己当年的学习委员了。他们为躺在病床上的玉莲而自豪,为有这样一位英雄同学倍感骄傲。
素不相识的市民来了。许多市民将捐款送到了张玉莲的病房里。他们激动地说:“虽然与玉莲素未谋面,但是她的正气感染了我们。这只是我们的一点绵薄之力,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尽力帮忙。”
张玉莲的事迹引起了社会各界领导的高度重视。湖北省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孙永平,黄石市党政领导等分别到医院看望。
黄石市委常委、大冶市委书记曹立明及大冶市部分党政领导,带着慰问金来到医院看望。
英雄的壮举得到了各级团体嘉奖。黄石、大冶两市妇联分别授予张玉莲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号召全市广大妇女向张玉莲学习,学习她忠于职守、见义勇为、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
张玉莲在平凡的人生道路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壮举,为她平凡的人生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吴楚争霸的起因是什么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出现战争是常有的事情,许多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成立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一致对外,有的国家励精图治,国力蒸蒸日上,有的国家治理不善,国力衰退,逐渐成为了别人砧板上的肉。
那么吴国和楚国发生战乱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吴国和楚国发生战争的原因是楚国逃跑的太子伍子胥跑到了吴国,并得到了吴国的庇护。楚国战争胜利之后,又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完成东山再起的呢?一是因为楚王懂得平定人心,没有导致军心涣散。二是因为吴国统治楚地的手段非常残忍,许多人都对吴国统治怀恨在心。三是因为吴国后院起火,无法继续维持楚地统治了。
楚国深陷夺权风波,国力衰退,吴国趁势崛起,吴楚之战爆发楚国发生内乱是因为费无忌从中作梗。当时太子最喜欢的人是伍奢,他认为伍奢严重影响到他的位置,于是他便告诉楚平王,可以娶自己的儿媳,也正是因为楚平王听起了他的意见,直接导致楚国权力斗争的开始。后来,他又害怕太子成为国王之后报复他,便再次从中使坏,导致伍子胥逃到了郑国,最终郑国又带着太子建的儿子逃到了吴国乞求庇护。恰逢当时,吴国的带领下蒸蒸日上,楚国正国力衰退,便直接导致了“柏举之战”爆发!
凝聚人心,奠定国家崛起基础楚国崛起时间早,吴国崛起的时间相对较晚,吴国崛起的时候,恰逢楚国发生内乱,吴国看到有利可图,直接挥师攻打楚国,楚国覆灭之后,楚昭王并没有因此灰心,相反,他继续保持国王的威望,在新的地方建立了国都,让曾经溃败而逃的楚国子民和军队纷纷归附,这也为他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
楚人非常痛恨吴国,一直都在等待自己的君王归来吴国取得战争胜利之后,对楚地并没有采取怀柔政策,而是采用了非常残酷的盘剥和收刮手段,一时间,吴国的统治很难在楚地立足,楚国的民众一直想要将吴国的军队驱赶出去,虽然楚王已经逃走,但是仍然留在楚地的民众一直对吴国军队怀恨在心,如果吴国对楚地的子民采取怀柔政策的话,楚国重新归来之时,也许仍然打不赢楚国。
吴王在前征战,后院起火,让他不得不回到故都打下了楚国之后,吴王想的是全城搜捕楚昭王,斩草除根,然而他的这一设想还没有实现,他的兄弟就发生了叛乱,这让他不得不停止在楚国的行动,也正是因为他没有趁胜追击,搜捕楚昭王,为日后楚国重新崛起埋下了隐患。楚昭王重新回到故都之时,曾经富丽堂皇的建筑,全都变成了焦炭,他暗自告诉自己,一定会让吴国血债血偿。如果吴国抓住了楚王的话,那么楚国不会再有重新复兴的机会了。
身在乱世之中,明天会发生什么,谁都无法预料,有时候只能说历史就是这么的神奇,更青睐楚国吧!
以上就是关于赶制荆楚还是赶至荆楚,描写三峡的古诗的全部内容,以及赶制荆楚还是赶至荆楚 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