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寺,这种现在都是指佛教建筑;庙,现在祭祀天地鬼神(名人成神的也算);祠,名人以及祖宗拜祭场所;观,现在指道教建筑;庵,现在主要是尼姑专用建筑名字。这些就是以上建筑的具体区别,但是在古代,这些建筑个别都稍有不同。
寺;在古时是作为官署的一种称呼,一般来说,西汉时期三公九卿中,九卿就是的办公地点就叫做寺。然后发展为一些官员的办公地点,例如咱们熟知的大理石,宗正寺等。而后皇帝礼遇从西方而来的天竺僧人,将他们安置在寺中。到了隋唐时期,寺逐渐变成僧众居住的场所,逐步变成了佛教建筑的专属称谓。
庙;古代时候作为祭祀祖宗的地方,像什么太庙家庙之类的。汉代以后便于神社相融合,变成了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当然庙同时也具有敕封、追谥文人武士的功能,例如咱们常能看到的孔庙以及关羽庙。但是最主要的功能,还是让大众平民祭祀鬼神。
祠;最初是为了纪念名人的场所,但是到后来祠堂也成为家族拜祭祖先的地方。而且在历史长河中,居然还出现过生祠,这一奇葩产物。随着宗族观念的日益发展,祠这一具有祭祀功能的建筑,便在民间逐渐受到重视。
观;最早的时候,是为了方便观看星象而设立的观星建筑,一般建在高处,自汉武帝后成为风潮。而且在汉朝时,曾有道士治好皇帝的顽疾,而被引入宫中的观内。自此之后,道教人士为了感念皇恩浩荡,所以将他们的道教建筑改称为观。
庵;原来只是指一种小草屋,文人附庸风雅称之为庵。之后发展成为像书斋之类的文雅地方,也被文人命名为庵。也是在汉代的时候,政府曾经出资建成一批安置佛徒尼僧的专用庵堂。而由于僧人已经有了庙这个建筑,到了后来庵也就特指女子信奉佛教,出家修行的专用场所。
庙与祠堂有什么不同么
区别:
祠堂原本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等宗族活动的场所;
家庙是供奉祖宗、先辈神像、灵位,供族人祭祀、朝拜、思念的场所。
上古时代,宗庙为天子专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庙。
汉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庙,作为祭祀祖先的场所,但那时叫宗庙或者祖庙。
唐朝始创私庙,以祭祀先祖。
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为家庙。
《宋史·礼志十二》:“ 庆历元年,南郊赦书,应中外文武官并许依旧式立家庙。” 宋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二:“ 文潞公作家庙,求得唐杜岐公旧址。”各族百姓为了祭祀先祖,常建有“家庙”。
后来很多地方逐渐合二为一了,兼具双重功能,但有的地方宗祠与家庙仍然是分开建造的,保持着原有的结构与功用。
宗 祠(zōngcí),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民间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期。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便是建于唐末。涵江黄巷村黄氏宗祠,建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到南宋,莆田林氏“建先祠”,“置祭产”。(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十二)建阳陈氏家族的祠堂,始筑于元代。各地大规模营造祠堂,则在明清两代。此时入闽各家族经过长期发展和繁衍,族众日益增多,家族为团结族人大兴土木,故一时建祠之风盛行。
家庙即家族为祖先立的庙。庙中供奉神位等,依时祭祀。《礼记.王制》:“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文献通考.宗庙十四》:“仁年因郊祀,赦听武官依旧式立家庙。”《清文献通考.群庙五》:“[顺治]十年,议定郡王以祀追封祖父于家庙,贝勒以下祀追封祖父于坟墓。”
家庙又称祖庙,起源于先民对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是古人祭神祭祖的场所,至商周时期宗庙制度和祭祖礼制初步形成,秦汉并逐步完善。
南宋理学家朱熹《朱文公家礼》立祠堂之制,宗祠和家庙在明清进入发展巅峰时期,但只有做过皇帝或封过侯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皆称宗祠。
寺,庙,祠,塔,观,庵有什么区别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喜欢 旅游 的朋友也越来越多。大家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风光时也经常会参观一些名胜古迹、人文景点。于是也不可避免地会游览到一些寺庙,祠观。那么,大家是不是还傻傻地分不清寺、庙、祠、庵、观呢?
先说说寺。“寺”这个词最早是古代政府的办公场所,例如大理寺、太常寺、太仆寺。我们在看古装剧中经常会遇到这些词汇。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众多的佛教僧侣需要修行和翻译佛经的场所,于是政府就把一部分办公的机构暂时腾给佛教徒。尤其在唐代,全国上下都非常崇尚佛教,寺就由过去的政府办事场所过渡成了佛教信徒的宗教活动场所了。从此,“寺”这个汉字又产生出了新的延伸意义,就是佛教的宗教活动场所。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少林寺、白马寺、文殊寺、金山寺等等。寺的佛教外延意义甚至影响了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庙是什么。在中国庙里供奉的神祇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国本土神话传说中的神,例如土地神庙、龙王庙、城隍庙、山神庙等等。另一种是在中国 历史 上有大功德、大功绩的人,死后被封为神祇的,例如关公、孔子。还有就是历代皇族的祖先也可以进入神祇,例如北京的太庙。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有神力的,有超自然的能力,是很厉害的。人们为了祈福、祈佑,庙就承担了人们祷告祈福的功能。可是为什么我们在口语中经常把寺庙相提并论呢?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中有把佛也当做神的习惯,老百姓也会经常到佛寺中去瞻仰、祈福、祈佑,久而久之把寺和庙混淆了。
庵是特指女性出家的僧人修行的地方,而且仅限于佛教范畴。
祠和庙有一定的相同的地方。祠里供奉的也是具体的人,特别是以家族形式来表现的。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家族的祠堂,祠堂里供奉的都是本家族的祖先。祠比庙相对的小一些,可以进入祠堂的人的范围往往也很有限。比较封闭,不属于开放式的祭祀、祭奠场所。
观又是什么?观,这个汉字除了有动词性的“看、望”的意思外,还有名词性的“台、坛”的意思。古文有云:观者,于上观望也”,意思是眼界开阔的人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来观望。后来在汉代的时候有个道人叫做汪仲都,应该是有些道行的人。皇家把他请到皇宫里来,站在皇宫里的观上为皇家子弟传道(汉代初期老子、庄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盛行)。从此汪仲都在民间的名声鹊起,广泛收徒。汪仲都为了感激和纪念汉室王朝给他的恩典,就把他修行的场所叫做观。所以道家修行的地方叫做观,当然也有叫做宫的。
寺、庙、祠、庵被统称为宗教建筑
我们经常会看见一些寺、庙、祠、庵这些建筑物都是一些宗教的建筑物,大体上都是差不多的。所以有很多人都分不清这些,但是他们有不同的名字,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使用功能不一样。管辖信仰的东西也不一样的。想要真正的了解去分析也是很简单的。
寺我国古代三公所居称“府,九卿所居称“寺”。秦朝,凡宦官任外廷职务的官舍通称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即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亦即称之为“寺”,如“大理寺”、“太常寺”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西汉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称为“府”,九卿的官署称之“寺”,即所谓的“三府九寺”.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寺”成为僧人藏经、讲佛的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曾将其改称道场,到了唐代又复称寺,直至如今。
庙,古代本是供祀祖宗的地方。那时,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随着佛教的传入,后代的佛教寺院也有庙字的俗称。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等等。
祠 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当于纪念堂)。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据《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及时(指诞辰和忌日)祭礼不绝。”东汉末,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祀堂日渐增多.
庵,原是一种草名,叫做庵闾,老了之后可以盖屋。中国僧人在静僻处盖屋时,也常用庵闾,成为一座小小茅棚,日子久了,便称这些小屋子为‘庵’,庵字以后又变成‘庵’,据说是用瓦盖屋之故。今日尼姑所住之处多称‘庵’,俗称尼姑庵。和尚住处多为寺院。
以上就是关于祠庙和寺庙有什么区别,国学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的全部内容,以及祠庙和寺庙有什么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