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鱼竿破裂最好的修复方法图片
鱼竿在钓鱼人手里是一种宝贝,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也要买只好鱼竿。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尽管小心小心再小心,经常使用总有损坏的时候。竿子断了和竿子劈了是常见的损坏现象,有条件可以更换一节,没条件只能看着心爱的宝贝心痛。为了使宝贝重新发挥作用,我就开始摸索着进行修理,现已修好了几支竿子,现把修理方法介绍给大家。
一、竿子劈了的修理方法:
竿子发生劈裂,一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挤压造成的,如我用旧玻璃钢手竿改制的抄网把,被踩了一脚,竿子被踩扁,造成一节竿子两面都裂了一条长裂口,旁边还有一条裂口。
看着惨不忍睹的竿子好心疼。首先用它的上一节竿的粗头放在竿子里向外顶,把陷进去部分顶出来,涂502先固定防止又陷进去。竿子恢复原状后,开始寻找合适粗细的线,线即要结实,缠好后又能在后一节竿子中收放。收放是修复的关键。可用0.4-0.6的大力马线也可用结实的缝纫机线。
缠线处可以在下一节收放:
选好线后就可以缠了,在竿子口处把线头压住仔细地一圈圈缠绕。缠绕即要紧又要排列整齐,防止重叠在一起,那样会增加缠线的厚度。
在超过裂口的10mm处收线,方法是取10公分左右的一段短线,并在一起,两个线头放在竿子上缠线处,继续缠线,压住短线10-20圈。把缠线的头穿过短线的线圈中拉紧,拉短线的两头把缠线的头拉入缠线中,缠线完成。
用502胶水浸透缠线,干后用细沙纸打磨光滑能顺畅的收放在下节竿中即可。
二是在上大鱼或挂底时操作不当,造成竿子口裂开,对于这个问题,作一下详细的解释:
在用手竿钓鱼时如上大鱼操作不当,会造成竿子接口处裂开,有时还会把竿子裂口的前几节和钓组让鱼带走,造成损失。现在有些竿子在制作时加强了接口的强度,我仍喜欢在买到新竿后,第一步给各个接口加防裂箍。
材料:最细的缝纫机线,线的强度大些,线的颜色可根据竿的颜色选择,502胶。
我是用绑钩子的方法,用线在每个接口的1-2MM处开始紧密的缠20圈左右,控制线圈的宽度在5MM左右。线圈要紧,每节绑好后,将竿子收回试验,前面几节可能收到线的位置就进不去了,这不要紧,只要手把处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能收进去就行。
如第二节缠线后也收不进去可去掉缠线,第二节较粗强度大可以不缠。竿子的最后节是最长的,只有第二节能进去,其它节都能进去,并能盖上堵盖,对整个竿子仍能保护。
每个线圈不要太宽,以免有的露在外边,在试验正常后,从最粗节的线圈开始涂胶,胶水不要一下子挤出太多,防止胶水乱流。
涂胶的线圈下面用卫生纸裹着并使竿子斜向上,让多余的胶向下流,最好将前面的竿节收进去,如有的竿节与前面的竿节收不进去,一定防止胶水流入两竿的缝里而造成误粘,可在胶水干的过程转转前节竿子来预防。
缝纫机线具有吸水性,它吸收胶水干后整个线圈成为整体,十分坚固。
鱼竿第一节为什么容易断
准备工具:将铁钉和胶水准备好,铁钉需要跟鱼竿的小孔大小对应。处理铁钉:将铁钉两端各剪去一块,并在一边涂抹胶水。插入鱼竿:立即插入鱼竿之中,以相同的处理方式处理铁钉的另外一边,同样也将其插入鱼竿中。缠绕:将断开的两块鱼竿合在一起,然后用细线缠绕一下。为了更加牢固,再涂抹上一些胶水,修复就完成了。
一、鱼竿第二节为什么容易断 鱼竿是垂钓的时候要用到的工具之一,除了准备好合适的鱼竿之外,还需要在垂钓过程中一正确方式使用它。而若是技巧没有掌握好,则可能会导致鱼竿出现断竿的情况,就并不是特别合适。鱼竿分为不同的节,很多垂钓者都认为第一节更容易断,因为它相对来说更细一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虽然有时候断的是第一节,但更多的时候断的是第二节。
鱼竿的第二节容易断,原因其实是比较单一的,就是操作的过程中竖竿导致了。在鱼竿竖立的过程中,就会处于笔直的状态下,此时就非常容易断竿。特别是在钓小鱼的情况下,原本并不需要竖竿,此时若是垂钓者没有注意,而频繁竖竿的话,就比较容易出现断竿情况。
二、鱼竿第二节断了如何修复 上文已经介绍过,鱼竿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可能出现第二节断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直接更换鱼竿或者去专业的商店修理之外,还可以尝试自己修复一下:
1、准备工具:在修理之前,需要将所需的工具准备好。最重要的工具就是铁钉和胶水,需要准备足够的。而且铁钉的大小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跟鱼竿的小孔大小对应。
2、处理铁钉:将铁钉两端剪去一块,在其中的一边涂抹上一些胶水。
3、插入鱼竿:在涂抹上胶水之后,需要立即插入鱼竿之中。然后,以相同的处理方式处理铁钉的另外一边,同样也将其插入鱼竿中。
4、缠绕:之后,需要将断开的两块鱼竿合在一起,然后用细线缠绕一下。为了更加牢固,还可以再涂抹上一些胶水,这样就能更加稳定了。总体来看,这种修复的方式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从外观来看基本看不出是断裂过的鱼竿。
钓鱼竿稍断了怎么办
将折断的一节杆从折断处截断,保留上部完整部分,并将截断处打磨平整。目标是将它与它下面的一节杆接上。将下口打磨平整的断杆下部插在下一节竿的接口处,看二者之间的间距有多大。然后在下一节杆的杆口的内侧,粘贴一层薄厚适宜的东西即可。粘贴好后,使二者既拔离不开,重合部分长短又合适就理想了。
修理鱼竿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呢
鱼竿是我们在钓鱼的时候经常都会使用到的物品,但是在钓鱼的过程中鱼竿出现了故障,那么应该怎么进行维修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修理鱼竿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修理鱼竿的方法
a修理钓竿常用的物品:什锦锉、502胶水、毛线、细砂纸、聚酯漆、脱脂棉。
b脱节修理:前一节尾部均匀涂胶——胶干后试是否合适——细砂纸修磨胶面——到搭接量合适为止
c劈竿口的修理:一般前节***2、3节***易劈竿口。毛线劈开4、5丝一缕缠绕竿口——缠一层点一下胶——如此2、3层——全面点胶水——胶干后可用锉刀修平整
d断竿修理:如果断的不多只是几公分或是劈口——用三角锉将劈口或断茬锉断——用平锉修平断面——细砂纸修口——将前节后部涂胶修粗和后节搭配合适。这里讲到只要是想把鱼竿截断就一定用锉刀,绝不要用锯。
d脱漆修理:有的鱼竿使用时间长了,难免油漆脱落。鱼竿泡水容易收不回去,这时就要从新上漆了。鱼竿拆开洗净——用500到1000号砂纸打磨,不要有遗漏——聚酯漆加固化剂适量——加较多的稀释剂——用脱脂棉沾漆把一节竿从上到下抹一遍——不要有遗漏的地方——竖到通风干燥的地方晾干——油漆干后检查每节的搭接量——搭接太多的用砂纸修磨前节后部。此法对浮漂有效。
鱼竿保养的正确方法
1、防止脱漆
若将潮溼不干净的竿密封储存,鱼竿内水分上渗会造成涂装脱漆和起泡,为防止此种现象的发生,使用后应将水份彻底檫拭干净,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储存,气温达到零摄氏度以下更应该注意竿体是否干燥,有水会导致竿体冻结无法使用。
2、防止生锈
若将不干净的竿密封储存,可能造成镀面,其他配件的自然褪色,以及金属部件的腐蚀生锈,造成尾件的破损,因而存放前需将盐份、水份污垢等檫拭干净。***注***:不要将竿长期放置于车的尾箱内,长期高温,封闭放置,对竿十分不利,故请收拾好放置于通风处。
3、保养应注意的问题
维修时切勿使用刷子、牙膏、汽油、酒精及各种有机溶剂擦拭竿体,以免损伤竿的涂装。可用毛巾蘸水轻摸污垢,待干后用汽车蜡或皮革蜡擦亮鱼竿。
4、其他注意事项
a、鱼竿是导电体,在钓场及以外的任何地方使用都要避免竿体触电而引起的事故。在雷雨天气和较易触及电线的环境下请不要使用。
b、在鱼竿的使用过程中请确认周围是否有人,以免鱼钩及铅坠伤及其他人。
c、在鱼钩挂底或钩到其他异物使请不要用鱼竿硬拉,应该用毛巾包住前端鱼线再尝试拉动。
d、运输前要保证防撞击包装,避免运输途中钓竿遭遇强力撞击。
选购鱼竿的方法
一、目标鱼竿
钓鱼人想要买鱼竿的时候,心中要有一个大概的目标,比如说,要买什么型别的鱼竿?长竿还是短竿?
能接受什么价位的鱼竿?想要买什么品牌的鱼竿?心里大概有个底了,再去选择相对应的鱼竿。
二、实物考量
钓鱼人买鱼竿的时候,把鱼竿拿在手里体验一下,如下:
1、初步目测鱼竿
钓鱼人先对鱼竿的外观进行目测,看鱼竿的导环是不是完好无损,再看鱼竿的尾堵处鱼竿壁管是不是薄厚一致,切口处是不是平整光滑。继续看鱼竿塞逐一拉出,看每一节是不是油漆光洁,没有杂物,没有油漆泪,油漆着色是不是一致。
拉出时,左手拿一块光滑柔软鹅布子抱着每一节竿体进行旋转,以检查鱼竿的圆整性,若圆整性不够的话,则会有凸起的感觉。
钓鱼人在拉出鱼竿的每一节时候,轻微晃动,看鱼竿是不是紧密连线。
在完全拉出鱼竿之后,慢慢的转动一些鱼竿,仔细的检视其弧度有什么变化,若有一些竿节有弯曲的话,就能看出来。
2、测试鱼竿调性
钓鱼人将鱼竿握在手中,上下挥动鱼竿,然后进行晃动,若有弯曲看在哪几个竿节处,好做出有效的判断。比如:鱼竿弯曲的位置是靠近竿尖处,则调性就越硬,越靠近手把处则越软,如下:
之后,即可根据鱼竿碳纤维素材的刚性物理特性进行判断,此时,握住鱼竿整个手臂发力抖动鱼竿。
进而骤然停止检视鱼竿恢复平静的时长,恢复时间短则素材等级高,反之亦然。如下:
3、测试鱼竿的配重
把鱼竿放在左手虎口呈鱼竿放入竿架的状态,然后以右手食指勾住握把,使其成为杠杆结构。
此时,再根据右手食指勾住鱼竿,最为省力时手把节距左手虎口的长短进行判断,检视鱼竿设定的是不是合理,握的短则好,反之亦然。如下:
4、进行过弧度测试
可在空地处握住鱼竿发力提升鱼竿,然后观察弧度是不是顺畅,有没有什么死硬点。
以上就是关于鱼竿接口处折断如何修理,鱼竿破裂最好的修复方法的全部内容,以及鱼竿接口处折断如何修理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