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陈言务去的意思
陈言务去的意思是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
陈言务去的详细解释:
1、【出自】:唐代韩愈的《与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2、【示例】: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黄山谷、陈后山诸公学杜在此。——刘熙载《艺概》
3、【语法】:主谓式;作谓语;指必须去掉陈旧的语言。
陈言务去的理论主张:
唐代古文学家韩愈对散文写作提出的要求。语出《与李翊书》:“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意思是,当把自己心里所想的写出来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辞全部去掉,这是很费力很困难的啊!这里的“惟陈言之务去”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去掉人们用腻了的陈词滥调;二是指摈除人云亦云的庸俗之见。
韩愈所要求的,在于从形式到内容要有独创性。韩愈这主张在他的散文写作中是贯彻的。其根本思想是:散文创作要明道、师古、宗经;不过在语言上不能模拟,应该创新,对古人古文应师其意而不师其辞,尽量不用那些现成的词语,要在广泛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用经过自己加工过,提炼过的新颖语言来表现思想内容。
惟陈言之务去的意思写议论文
1、惟陈言之务去的意思是陈旧的言词一定要去掉;指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出自唐·韩愈《与李翊书》。
2、原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惟陈言之务去是谁提出的主张
“惟陈言之务去”是韩愈提出的。出自《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意思是写作时要排除陈旧的东西,努力创造、革新。《答李翊书》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韩愈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答李翊书文言文解释下列词语
1. 《答李翊书》的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白,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
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
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
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道德,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道德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道德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与否)吧?用或不用都属于别人。
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为后世效法。象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
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
韩愈语。
2. 陈言务去的词语解释
词目 陈言务去
释义 陈言:陈旧的言辞;务:务必,一定。
指写作时务必除去陈旧的言辞 (陈旧指三国以降浮华放荡的文风),努力创造、革新。
用法 作谓语;指必须去掉陈旧的语言
原文出处:
唐·韩愈《答李翊书》:“惟陈言之务去,戛〔jiá〕戛乎其难哉!”(惟,思也。)
文章示例:
清·刘熙载《艺概·诗概》:陈言务去,杜诗与韩文同。黄山谷、陈后山诸公学杜在此。
甫恩旭《闲话读书》:父亲看完后一言不发,很大家气度的用毛笔写下几行字给我:“不要搜章逐句,不要无病 *** ,力戒矫饰做作,惟陈言务去。”
韩殿卿《“陈言务去”是吾师》:李建永说:好文章是要去浅、避俗、力求思考、陈言务去;要精炼、要耐读、要有张力、要有美感,要使读者读出“味道与成色”。
【例】不要为了字数而堆砌文字,陈言务去。
3. 初中文言文《鲍君》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4. 李文定报德文言文阅读答案
(二十二) 李文定报德
李文定公家甚贫,同巷李生,每推财以济之。公感其意,拜为兄。寻举进士第一,李生遣人奉书通殷勤①,公口谢之而已,不答。书生惭,谓公挟贵忘旧,遂不复相闻。
后十年,公为左相,因而奏李生昔日周恤②之义,愿授一官,以报其德。诏授左班殿直。公制袍笏,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公与叙旧好,且谢曰:“昔日周旋③,极不敢忘,幸被误恩④,乃获所愿。”
众然后服公性度弘远⑤,非狭中浅见之人所能度。
[注释]①通殷勤:叙述恳切深厚的友谊。②周恤:照顾,接济。③周旋:交往,交际。这儿引申为照顾,接济。④幸被误恩:幸好被皇上错误地施与恩情,(得到皇上的信任和重用)。这是自谦的说法。⑤性度弘远:性情气度弘大长远。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谓公挟贵忘旧 ( )
(2)极不敢忘 ( )
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致书州将,令送生至公所
3. 李文定在考中进士后,为什么对李生的“通殷勤”,只是“口谢之而已”?
4.李文定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1、(1)老朋友,故人(2)非常
2、(李文定)写信给州府官员,让他们(派人)护送李生到自己的处所
3、因为当时无法用行动来报答李生的恩德
4、知恩图报,气度弘大
5. 请求韩愈《答李翊书》原文~
答李翊书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
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子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
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
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
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
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
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
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
愈白。 简介 此文是唐德宗贞元十七年给李翊的复信,是一篇书信体论说文。
文中围绕“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叙述了自己治学为文的经历,提出了“气盛言宜”(内容决定形式)、“务去陈言”(致力于创新)的文学主张,表现了作者排击世俗的勇气和顽强进取的精神。 李翊,时为诸生,向韩愈求教,并望荐引。
次年因韩愈推荐,考中进士。 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白,李生足下: 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
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
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一定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
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
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非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象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象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
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
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道德,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
道德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道德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被人任用的人,大概就像器物(被用与否)吧?用或不用都属于别人。
君子就不这样,思。
6. 答毕仲举书 全文翻译
原文:轼启。奉别忽十余年,愚瞽顿仆,不复自比于朋友,不谓故人尚尔记录,远枉手教,存问甚厚,且审比来起居佳胜,感慰不可言。罗山素号善地,不应有瘴疠,岂岁时适尔。既无所失亡,而有得于齐宠辱、忘得丧者,是天相子也。仆既以任意直前不用长者所教以触罪罟,然祸福要不可推避,初不论巧拙也。黄州滨江带山,既适耳目之好,而生事百须,亦不难致,早寝晚起,又不知所谓祸福果安在哉?
偶读《战国策》,见处士颜蠋之语“晚食以当肉”,欣然而笑。若蠋者,可谓巧于居贫者也。菜羹菽黍,差饥而食,其味与八珍等;而既饱之余,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去也。美恶在我,何与于物。所云读佛书及合药救人二事,以为闲居之赐甚厚。
佛书旧亦尝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若农夫之去草,旋去旋生,虽若无益,然终愈于不去也。若世之君子,所谓超然玄悟者,仆不识也。往时陈述古好论禅,自以为至矣,而鄙仆所言为浅陋。
仆尝语述古,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不知君所得于佛书者果何耶?为出生死、超三乘,遂作佛乎?抑尚与仆辈俯仰也?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学者或未至其所期,而先得其所似,不为无害。
仆常以此自疑,故亦以为献。来书云处世得安稳无病,粗衣饱饭,不造冤业,乃为至足。三复斯言,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足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取非其有,然后为冤业也。无缘面论,以当一笑而已。
翻译:
告别忽然十多年,愚昧倒下,不再自己比朋友,不能对朋友还这样记录,远曲手教,慰问很好,而且确实近来起居更好,感感欣慰。罗山一向号称好地方,不应该有瘴气,难道岁时嫁给你。既然没有什么伤亡,而有在齐国得到宠辱、遗忘得失的人,这是上天帮助你的。我已经把任意值前不使用长的所教以犯罪网,然而,祸福关键不可推避,最初不管巧拙的。黄州滨江带山,既适于的好,而生事百需要,也不难达到,早睡晚起床,又不知道怎么说祸福究竟在哪里呢?
偶然读到《战国策》,见处士颜毛毛虫的话“晚饭以当肉”,欣然而笑。如果毛毛虫的,可以说是巧在生活贫困的原因。豆类庄稼蔬菜汤,不同饥饿而吃,它的味道与八珍等;而过多的,鱼肉满前,惟恐其不拿走了。美和丑在我,这与在物。所述读佛经及合药救人两件事,认为闲居的赏赐都很丰厚。
就像过去也曾看,但黑暗堵塞不能通晓它妙,单独时取其粗浅评论把自己洗干净,如果农民的除草,随即离开旋生,虽然如果没有好处,但终究比不走了。如果世上的君子,所谓超然玄悟的人,我不知道啊。过去陈述古喜欢谈论禅,自以为到了,而鄙视我所说的话是浅陋。
我曾对述古,您所谈,好比喝酒吃龙肉啊,而我所学的,猪肉的,猪的与龙,就有机会了,但你整天说龙肉,不象我的吃猪肉是美而真饱的。不知道你所能在佛经的究竟是什么呢??是从生与死、超三辆,于是成佛吗?而且还与仆人随波逐流啊?学习佛老的,本期在安静而达,静似懒,达似乎放,学习的人不到他所期望,而先得到他们的相似,不做没有损害。
我常因此怀疑自己,所以也认为献。来信说在社会上得到安稳无病,粗衣吃饱饭,不制造冤业,是到你。反复这些话,感叹无穷。世人所作,举脚动念,无非是业,不必刑杀无罪,要不是他有,然后是冤业的。无法当面讨论,因为当一笑而已。
望采纳!
以上就是关于惟陈言之务去的意思,陈言务去的意思的全部内容,以及惟陈言之务去的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