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寒食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的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相关诗句:
1、去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2、秦川寒食盛繁华,游子春来喜见花。——崔颢《渭城少年行》
3、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4、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孟纭卿《寒食》
5、疾风甚雨过寒食,日青春吟大招。——范成大《寒食客中有怀》
6、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7、寒食由来古今重,四海人人作丘垅。——张巉《寒食行》
8、早入公门到夜归,不因寒食少闲时。——张籍《寒食看花》
9、清明寒食荒城晚,燕子梨花细雨愁。——仇远《和韵胡希圣湖上》
10、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人,在历史上有着“割股奉君”、“抱树而死”的事迹,寒食节这一节日的来历就来自于其“隐居不言禄”的事迹。当时的国君重耳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和其母亲被活活烧死。令国君重耳大为愧疚,便下令百姓每年在这天停火一日,“寒食节”也由此而来。
介子推故事
1、割股充饥:早年国君重耳逃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有一年重耳逃到卫国,被一个人偷光了粮食。重耳无粮,饥饿难忍,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从腿上割了一块肉给重耳吃。
2、辞官不言禄: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介子推没有主动请赏,却被一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辱骂。介子推因此很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3、抱树而死:介子推不肯受赏,令晋文公觉得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最后在一颗树下发现了介子推母子的尸体,令晋文公后悔不已。
寒食为了纪念什么设置的节日
一般认为,“寒食”是为了纪念(介之推)。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谁
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介子推被焚于介休绵山。晋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
到唐代时已形成全国性法定节日,后与清明节合二为一,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形成最早的节日。寒食节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间各历史时期、节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变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国各地。
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
以上就是关于寒食是为了纪念什么,寒食是为了纪念谁的全部内容,以及寒食是为了纪念什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