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扶余国的国人是什么民族
扶余国,又称为夫余,夫于,是中国古代东北部族濊貊的分支。同时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国家。
扶余国发展到后来发展成为四个国家:北扶余、东扶余、卒本扶余(高句丽)、 南扶余(百济) 。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都是来自扶余。
扩展资料:
扶余国 - 古代东北的民族构成
在距今两千多年生活在东北南部的貊族开始大迁移。一部分南迁与华夏族融合,一部分北移与沿族接近。当时,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一个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汉族)系;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北方的松嫩草原人口约有3万左右。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夫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
夫余为北方的古国名,亦作凫臾、扶余,是古东北亚民族秽貊别族所建,据说也是满族族源之一。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室(被统治阶层为另一民族三韩中的马韩人)都是来自夫余人。此外,北沃沮、东沃沮、秽等都是夫余的兄弟民族。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所以夫余人的性格都很温厚。
大约在战国或西汉初,黑龙江松嫩平原南部,即今郭尔罗斯草原(松原大庆南部地区)大部及吉林省中部地区,秽貊族的一个支系夫余族,是北方松嫩草原的主民。夫余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很发达,手工业也较发达。
于公元3世纪建立了政权,建起了个夫余王国。其国殷富,“方二千里,户八万”,是东北地区第一个民族政权国家。
魏晋之际,夫余国向魏、晋朝贡。三燕(前燕、秦、后燕)时期(公元337—407年),夫余国有城和村两级建制。公元410年(晋安帝义熙六年),高句丽国好大王伐夫余国,“攻破城六十四、村一千四百”。
因屡遭鲜卑、高句丽的攻击而衰落,公元494年(北魏太和十八年)被勿吉所灭,居民分散迁徙。
夫余国最强盛之时,疆域达到万里长城以北,南达高句丽、东达挹娄、西接鲜卑,方圆约二千里。夫余国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汉时归玄菟郡统辖;魏时臣服于辽东公孙氏政权;晋时又常去中原朝贡。
夫余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民族国家,由橐离国王子东明南下所建,后为勿吉所灭。一部分居民东迁并成立了东夫余国(后为高句丽所灭),立世约700年。
参考文献:
扶余国是现在的哪里
扶余国的版图大约在吉林省一带。现在的吉林省扶余县,本来是老扶余县的一个镇。老扶余县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旗合并,变成松原市以后,把地处长春市北面的 “三岔河”镇,升格为新扶余县。
唐朝扶余国是哪里
“扶余国在玄冤北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捐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地方两千里,本秒地也”位置相当于今日中国辽东及朝鲜半岛.
扶余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达八百年之久,至中唐时才归于覆灭。唐·开元七年(719年)六月,唐玄宗令黑水珠路为“黑水都督府,其下各部置刺使。开元十三年(725年)”置黑水军。贞元年间(785——805年),役属于渤海国,“不复与(唐)王会矣”。903年契丹达马独沙里耶律阿保机北伐来境。由此,成为契丹人的“戌境内,居境内,居境外”之地。
北魏教帝太和十七年,勿吉部族灭了扶余国。
扶余是哪个国家在古代?
扶余国,“扶余国”又作“夫余国”等,公元前2世纪—公元494年的少数民族政权,是中国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国家,前期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后期王城在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扶余人的祖先来自漠北东部及西伯利亚远东的广大地区,部分聚居于今日中国东北,但是夫余国的王族很有能来自春秋鲁国的公室,是中土流人瑕丘仲后人,那里谷物丰盛,余粮颇多。扶余人,无论是王族还是平民百姓与朝鲜南部的三韩民族没有太大关系。日本学者的骑马民族征服王朝说也认为扶余、高句丽的祖先可能成为大和族的一部分。扶余国从前2世纪立国到494年东扶余国被高句丽灭国为止,历时约700年。此外,沃沮、东濊都是扶余的兄弟民族。松嫩平原上有一种树,树上有种盐可食用,古代部分东胡人到了松嫩平原,他们把食用这种盐的人叫扶余。这是扶余名称的另一解释。
扶余市 吉林省松原市代管县级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边缘,位于吉林省西北部,松原市东部。西与松原市宁江区接壤,南隔第二松花江与前郭县、长春市农安县、长春市德惠市为邻,北与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相望,东与长春市榆树市接壤。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的扶余是什么地方,扶余国的国人是什么民族的全部内容,以及古代的扶余是什么地方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