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七言诗联
桑榆之年是指所有50岁以上年龄的老人,包括60岁的年龄、70岁的年龄、80岁的年龄等等。而之所以将所有老年人都称之为桑榆之年,那是因为桑树和榆树都是种在西面的,所以日落的时候夕阳余光会照在桑树和榆树上,所以桑榆代指日落时分,形容人到暮年、年事已高。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g yú,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出处:唐代·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与桑榆之年意思相近的还有迟暮之年。
迟暮之年,没有具体指多少岁,迟暮之年指迟暮、黄昏,比喻晚年,形容人至老年。自古以来60为花甲之年,花甲一词出自中国古代历法,花甲即一甲子。
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桑榆是多少岁
桑榆通常形容一个人到了晚年阶段,并没有一个具体的岁数和年龄。
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sāng yú,指桑树与榆树。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以喻事之后阶段。比喻晚年;垂老之年。喻指隐居田园。
出处:唐代· 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白话释义:北海虽然遥远,乘着大风仍然可以到达;晨光虽已逝去,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君心性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走到穷途的就哭泣的行为呢!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的命名特点
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
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
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
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
我国还有干支纪年的传统,六十年为一轮,故又有六十岁为“花甲之年”的说法。杜甫有诗句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于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别称。
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七言诗联
50岁,桑榆之年乃是人已年老。古时人寿命短,桑榆之年乃是泛指所有50岁以上之老人,乃是古时人在外征战,或医疗并未发达,有短寿之地泛指50以上老人,已为桑榆之年。
桑榆之年字面意思是夕阳落在榆树、桑树梢上,指白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形容人已经处于晚年。由于古代人的年龄大多不是用数字来表示的,所以便以其他称谓来代替。
桑榆之年出处
桑榆之年的来历出处源于于《魏书·游明根传》,全文是“(明根对曰)臣桑榆之时,钟鸣漏尽,蒙皇上之泽,头领获全,待尽私庭,下奉先帝、皇上大恩,臣之愿也。”
汉语翻译如下:(游明根回应)我的年纪早已非常大了,这时年老力衰,受皇上的恩惠,得到善始善终,在家里渡过残年,接纳先帝和皇上的恩典,就是我所愿意的事儿。
桑榆指什么年龄
桑榆指老年,没有具体指多大年龄,只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名称而已。
出处:唐代刘禹锡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译文:不要说日落之时天色已晚,虽然是流照在桑榆之上的余晖,依旧能够幻化成霞,绮丽满天。
示例:老伯以种花、养雀来度过桑榆晚景。
常见年龄称谓:
1、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2、外傅之年:儿童10岁。
3、金钗之年:女孩12岁。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5、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6、及笄:指女子15岁。
7、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8、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以上就是关于桑榆指什么年龄,桑榆之年是多少岁七言诗联的全部内容,以及桑榆指什么年龄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