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娶妻和纳妾婚礼的区别
这个要看朝代了。
简单的说:通常电视剧里经常会有这样一句台词“我是你八抬大轿抬进大门的”,说的就是正室娶进门的情况,仪式隆重,正门进来。
纳妾一抬小轿侧门进,虽说也是喜事,但仪式简单。
妻为“娶”,而妾为“纳”,娶妻时送到岳家的财物被称为“聘礼”,而纳妾时给予家庭的财物,则被称为“买妾之资”。
娶妻是非常正规的,需要门当户对,占卜八字,明媒正娶,男方所下聘礼和女方的嫁妆都十分丰厚,还要十里迎亲什么的。
妾就简单多了,只需一乘小轿,由侧门入男方家,不会迎亲,聘礼很少,一般也无嫁妆。
古代为什么称呼妻子为娘子
这个和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在古代妻子只有一位,但是妾是可以纳很多的。娶是明媒正娶,是指经过送聘礼,看日子,然后娶到家里的,娶的妻子和自家地位都是差不多的,有的还有娶比自家还要好一点的家庭的女子的。纳是收入,买入的意思,纳的妾的身份一般都很低,有买入的意思,妾的地位也很低。
1,妻和妾身份的不同
在一个家庭中,妻的地位和妾的地位差别特别大的。妻是家庭的主人,是主子,说什么是什么,生的孩子是嫡出。但是妾的地位就不一样了,妾是买入的,是纳的,就相当于是奴隶一样,在家中是没有话语权的,在妻的面前就像奴才一样,而且妾生的孩子也是庶出,在家里是不能继承家业的,和嫡出的孩子待遇都不一样。而且这种制度是很严格的,就像《红楼梦》中一样,王夫人是正妻,其她的姨娘和王夫人根本就说不上话,吃饭睡觉用的东西都不一样。还有他们的孩子,贾宝玉可以说是万千宠爱于一身。而且妾生的孩子,还得问妻喊妈,不能向妾喊妈。这些规矩真的是摧残人。
2,娶妻纳妾程序不一样
娶妻是很讲究的,尤其是大户人家,要“三书六礼四聘五金八抬大轿十里红妆”,甚至比现在的结婚都繁琐很多,也要隆重很多,先是要有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还要经过女方同意之后,再看八字还要分嫡女还是庶女。送聘礼也是很讲究的,要装在轿子里面,锣鼓开道,热闹得很。送完聘礼之后再订婚期,这些程序一个都不能少。但是纳妾就很简单了,只要给够钱就可以了,就和买东西一样。所以这两者差别真的很大。
古代男子迎正妻叫娶,为何找小妾叫纳
中国古代是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喜迎正妻、正房叫“娶”;喜迎小妾、偏房叫“纳”。不同的两个字,道出的是中国古代基本伦理和社会等级观。
那么,“娶”妻、“纳”妾中的两个字,颠倒过来使用可以吗?答案是:不能!为什么呢?
1、从“娶”的本意说起
“娶”由“取”、“女”两个字组成。
“取”的古意是指在战争胜利后,获胜者割下对手的左侧耳朵,交回军营以获军功。甲骨文更是形象地表达了这个含义。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接取、获得、获取等。
这个含义与“女”字组合起来,意思就是接取女子、获取女子。根据《说文》的解释:“娶,取妇也。”通俗讲就是指迎接女子进门成婚,并延伸出娶亲、娶妻、娶妻生子、娶媳妇等词语。
2、从“纳”的本意说起
“纳”由“丝”、“内”两个字组成。
这是一个会意字,所表达的意思是丝被水浸湿,水分慢慢浸入丝中。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是收进、收归、接收等,并延伸出纳交、纳入、纳受、纳士招贤等词语。
古代曾广泛存在“纳女”现象。这里的纳女是指,把美丽的女子致献给君王、士大夫。
对此《礼记》记载:“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之士大夫以纳女后宫为耻,今人则以为荣矣!”
3、娶妻、纳妾的区别
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纳女还是纳妾,与娶妻绝对是不可混用的。因为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娶”妻是男子成家、而后立业的人生大事,讲究的是明媒正娶,代表了一种正式婚姻关系。
按照周礼的规定,两者首先从程序上就不一样。娶妻讲究“三书六礼四聘五金八抬大轿十里红妆”——
先是出钱请媒人去女方家提亲、送礼、求婚;
得到女方家首肯,媒人要来女方名字和生辰八字(过去这是严格保密的),男方进行卜问吉凶(现代男女谈恋爱替代以查对方星座了)。还要问清女子生母姓氏,借此区分是嫡女还是庶女,至于门第、财产、相貌、健康等也多在卜问范围里;
男方合过八字、问过吉凶,一切如意的话就要送重礼订婚;
订婚送聘礼是非常隆重的仪式,聘礼装在大轿里,锣鼓开道,阵式和规模仅次于迎亲;
送下聘礼后男方可择定婚期,在大红纸笺上写明男女双方名字、生辰八字,由媒人送给女方;
婚期当日,新郎亲自到女方家中迎娶新娘。
上述“六礼”缺一不可,否则就不算明娶正娶。
纳妾当然就不需要这么麻烦,“女为人妾,妾不娉也”只要“兑为妾”——就是说女子被纳为妾,不需要男方搞三书六礼那一套,只要给够钱就可以。最为关键的是,丈夫纳妾事先要征得妻子同意,如果强行纳妾,女方可以告官。
同时,妻子不允许被降为妾,只能休掉,而休妻的理由要足够多和硬气,否则女方也可以告官。即使准许了休妻,也有一套严格流程。纳妾同样不需要这么麻烦,甚至可以相互买卖,只要有足够多的钱就行。
另外,家族对妻、妾所生的子女也有不同待遇,妻所生的子女是“嫡出”,妾所生的子女是“庶出”,嫡出子女有家庭财产继承权,庶出子女则没有。
现在,很多人误认为古代中国是“一夫多妻制”,其实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妻和妾的身份不允许互换,这种地位、等级的严格区别,从最初进入男方家就被界定了:一个是娶、一个是纳。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在近代随着千年等级制度的瓦解,社会上出现了“先纳妾后娶妻”、妾被男方家转正等现象。
但是不管怎样,男子迎正妻叫“娶”,迎小妾叫“纳”,这个规矩始终没有改变过。
参考文献:《说文》、《周礼》、《春秋传》,感兴趣者可以详细一读
古代男人有三妻四妾 女人真那么多吗?
这句话是错误的,古代男人从来也没有三妻四妾,只有一妻多妾,中国历史上的婚姻制度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古代男人的妻子永远只有一个,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的百姓,妻子都只有一个,也叫嫡妻,皇帝的嫡妻叫皇后,嫡妻生的儿子就叫嫡子,中国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而妻妾制度就是直接与嫡长子继承制挂钩的。
古代男人娶妻是要明媒正娶的,有一套专门的流程,包括提亲、定亲、成亲、花轿、拜堂,还要请专门的媒人下聘礼,而且结婚必须经历这么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纳妾就不用。
妾的来源有很多种,有可能是打仗俘虏敌方的人员,有可能是市场上花钱买来的,有可能是别人进贡的,还有可能就是家中的奴仆被男主人看上了,娶妾不用明媒正娶,看中了纳过来就是,所以有娶妻和纳妾的区别。妻是娶来的,妾是直接收进来的,不用流程直接收过来就是。
妻与妾最大的区别就是地位。如果男人是这个家族的男主人,那他的嫡妻就是这个家族的女主人,而妾的地位只相当于财产,既是男主人的财产,也是女主人的财产,妾必须要服从于男女主人的命令。
古代娶妻是讲门当户对的,相同地位的男人娶了相同地位的女人为妻,如果男人是贵族,一般女人也是贵族,而妾则不用讲身份,妾有可能出身高,也有可能是奴隶,甚至从市场上买来的也有可能。
妻与妾的地位对比,就像主人与奴仆一样,这么说虽然有点过,但是大致如此,如果男主人去世,他的嫡妻可以随意处置妾,比如袁绍一去世,他的嫡妻就把袁绍喜欢的小妾全部给杀了,刘邦一去世,吕雉就把刘邦所喜欢的嫔妃杀的杀,流放的流放,刘邦最喜欢的戚夫人被吕雉残忍折磨致死。
此外,即使男主人的嫡妻去世,妾也很难转正为妻,除非妾的身份地位不一般才有可能,当时是很看重门当户对的,身份贫贱的妾,是很难转正为妻的,所有相关人员都会反对。
以上就是关于娶妻和纳妾的区别,古代娶妻和纳妾婚礼的区别的全部内容,以及娶妻和纳妾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