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

本文目录

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

又到了炎炎夏日,热不可挡,估计很多朋友都愿意待在空调房里避暑。

这不禁让人好奇,古代没有空调和风扇,人们到底是怎么避暑的呢?

如果你也感兴趣,那么就跟着诗语一块去揭秘一下古人之避暑神招吧。

翻阅史书,你会发现古人讲究“顺四时,适寒暑”。

那么怎样做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调整心态——所谓“心静自然凉”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记载:“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不难看出,这段话中“使志勿怒”是核心,也就是说:夏天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不要动不动就去生气发怒,怒生火,只会伤害你的肝脏,还会让你燥热。

“内经”中的这句话,也是后人过夏天的一大行为准则,用通俗的话来说,那就是“心静自然凉”。

元代养生家丘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称:夏季“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说白了就是要通过调整心态,修身养性,做到心静自然凉。

二、蔽日遮阳——“大树底下好乘凉”

第一种方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估计很多人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就连唐代的大文学家柳宗元也直言做不到。

你要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有诗为证啊。他在《夏夜苦热登西楼》一诗中写道:“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用现在的大白话来说,那就是:要让我以“心静”来战胜炎热,那实在是办不到啊。

既然调整不了内心,那该怎么办呢?

放心,古人很聪明的,改变不了内在,那就用改变外部环境的方法来避暑吧。

于是就有了“纳凉”一说,也叫“乘凉”。

那么该如何纳凉呢?

不同的时代其实有不同的选择,但是,蔽日遮阳(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以降低体表温度)是最普遍的方法。

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记载了不少古人的“夏时逸事”,“避暑凉棚”说的就是当时京城人的纳凉现象:“长安人每至暑月,以锦结为凉棚,设坐具为避暑会。”

“避暑会”,有点像现代的户外“纳凉晚会”,到宋代依然很流行。

据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是月巷陌杂卖”条,北宋“都人最重三伏,盖六月中别无时节,往往风亭水榭,峻宇高楼,雪槛冰盘,浮瓜沉李,流杯曲沼,苞鲊新荷,远迩笙歌,通夕而罢。”

不过我认为,“避暑会”应该是古代“有钱人”才能享受的纳凉方式。

而民间则大多是在树下搭个简单的凉棚,或到洞穴等阴凉、低温处避暑。

所以,俗话所说的“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古人避暑的经验总结。

我小时候每次中夏天回到老家,人们就搬出凉床睡在院子里的,城里的人则选择睡在楼顶,大家边数着星星,边聊着天,就这样慢慢地进入梦乡了……

很多人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基础的天文知识储备,认识了北斗七星,见识了牛郎织女星,或是亲眼目睹了一场流星雨……

三、“近水避暑”——游船赏荷

“近水”,是现代人纳凉避暑的首选之一,夏天我们都爱去海边或者泳池里游泳戏水,古人也不例外。

古代的南方人最亲水,比如明清时的苏州人,便喜欢水上纳凉。清顾禄《清嘉录》“乘风凉”条称:“纳凉,谓之乘风凉。或泊之胥门万年桥洞,或舣棹虎阜十字洋边,或分集琳宫梵字水窗冰榭,随意流连……”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四“六月”条,时临安(今杭州)人,有六月初六到西湖边集体纳凉的风俗:“是日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

古人水边纳凉还往往与赏荷结合起来,而“大暑赏荷”更是古人过三伏天的习惯,正如宋代诗人苏东坡《夜泛西湖》中所描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到明代,大暑赏荷之风则以苏州为盛,盖过了杭州。苏州人把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当成荷花的生日,这一天坐船赏荷最为壮观。据《清嘉录》“荷花荡”条记载,荷花生日那天,“画船萧鼓,竟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

除此之外,古人亲水的方式还有很多。如“浸伏”也是一种纳凉风俗:三伏天要到江河里洗冷水浴,祛除暑气热毒,以少生疮疖和热病。东晋炼丹家葛洪的“浸伏”最出名,《四时幽赏录》“入水避暑”条就记载了他的故事:“葛仙翁每大醉,夏炎热,入深水底,八日乃出,以能伏气故耳。”

说完了古人“顺四时,适寒暑”的方法或者说是境界之后,我们再来说说 古时候纳凉的具体物件和创意。

(一)扇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有钱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很有些情趣;达官贵人,在酷暑则可以享受仆人赶扇带来的“人工风扇”的惬意。

红楼梦中有晴雯撕扇子的经典“剧情”,不禁让人心疼这些扇子,好想对晴雯说:“咱能不能别那么任性啊?您就不能可怜一下诗语这种没有扇子扇的人,好歹也送给我两把啊?放心,我是不会撕的,我拿它当传家宝哈。”

(二)搭建凉棚、凉屋等

古代中国人还喜欢在夏天给住宅搭建凉棚。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但是遮阳罩也有个弊端:影响采光。所以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是完全遮盖的,等到早上或者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不能不惊叹其设计知精妙,有点像现代的帐篷之效果,灵活方便,还很人性化。

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盏》曾描述说:“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缕刻之,盘覆之,夏日坐井上,不知暑气,十分凉爽。”凉屋的制作可见古人的智慧,巧妙地运用了地理优势。

后来还有凉亭以及回廊等设计,大概都是为了夏天能避暑,而且其他时候还能避雨雪吧。

(三)瓷 枕

瓷枕是一种枕头,是中国古代瓷器造型中较为流行的一种,枕上用彩釉绘成精美的图画或题上诗句。始烧于隋代,流行于唐代以后。

瓷枕表面是青釉,冰凉通透,睡上去“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女词人李清照名作《醉花阴》里有一句“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此处的玉枕就是青白釉瓷枕了。

但是本人觉得这瓷枕凉快倒是挺凉快,不过会不会有点硬了?也许古人睡硬枕已经习惯了,如今的我们已经枕惯了柔软舒适的枕头,要真给一个瓷枕估计也享受不了了。

(四)避暑行宫

古时,皇帝为了避暑,会专门修建一些行宫,方便夏天避暑时居住,就叫做“避暑行宫”。

当年康熙皇帝在北巡途中,发现承德这片地方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又直达清王朝的发祥地--北方,是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还可俯视关内,外控蒙古各部。后来就在这里修建了避暑圣地。

清朝的皇帝有不少避暑离宫,到了盛夏之时,他们会离开紫禁城,前往承德避暑山庄或者圆明园“度假”。《甄嬛传》中有一集里,放的就是雍正皇帝带着大小嫔妃去圆明园避暑的场面。

据说,圆明园里藏了个玄机,能工巧匠们在园林中,安装了一套机器设备,这套机械设备叫做:“水上明瑟”。它是利用水力做动力,能够鼓风降温,其性能和如今的电风扇类似,试想一下,这么大一套设备再酷夏之中时时送来缕缕凉风,岂不快哉!不过后来圆明园被八国联军所毁,已经不可考了,实在是让人感到痛恨惋惜。

(五)使用冰块

在先秦时代,古人便利用天然冰块来制冷,给食物保鲜或是做冷饮。

一般来说,官府在头年冬天大量贮藏天然冰雪于冰窖中,第二年夏天到来时,便从冰窖中取出冰块或者白雪,摆放在居室当中就成了“冰盘”,冰雪在融化时不断散发凉气,其制冷效果丝毫不逊色于今天的空调。

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只有相当于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即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是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的。

在《甄嬛传》中,有多个场景中都出现过用冰块消暑的画面,电视中用很大的容器盛放冰块放在殿内,使得殿内清凉舒心。

在甄嬛怀孕被罚跪的那一集里,贵妃娘娘的旁边就放着冰块,否则以贵妃娘娘之贵体金樽,又怎么会有心情冒着暑热,看甄嬛罚跪,如果没有避暑之法怕是还没看过瘾,自个儿就先中暑了。

不过我个人觉得,这也是有钱人才能享受的避暑之法,毕竟在古代冰块的保存极其不易。

(六)吃西瓜,喝冰水等饮品

从南北朝起,民间就有制作汤饼避暑的法子,到了宋朝,能避暑的食物越发丰富,有了西瓜,绿豆汤,银苗菜等,其中宋朝诗人方回就作诗说:“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瑶肤。”

据说,南宋时期,街上卖的冷饮有十多种: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白水、江茶水、杨梅渴水、香糖渴水、木瓜渴水、五味渴水、雪泡缩皮饮、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梅花酒、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姜蜜水、绿豆水、椰子水、甘蔗汁、木瓜汁、五苓大顺散、乳糖真雪、金橘团、甘豆汤……

古时饮料也有不同档次,据《西湖老人繁胜录》所记,“药冰水”便是当时土豪、富二代才常喝的解暑饮料。味道会不会有点像今天的“加多宝”或是“王老吉”之类的凉茶?

(七)空调井

据说,曹操当年造了一个大冷库“冰井台”,挖深井采集冷气,即在厅内或是需要的房间挖一深井,上面用盖子盖着,盖子上凿孔,夏天便有冷气从下面出来,而冬天则有暖气上来,保证厅堂温度相对稳定、宜人。

(八)青铜冰鉴

青铜冰鉴是我国战国时代就已发明的“原始冰箱”。鉴,实是一种大盆,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

冰鉴不仅外形美观,而且精巧科学。每当暑热来临,可将活板取下,箱内放冰块,把瓜果或饮料镇于冰上,随时取用。冰水不会侵蚀木质的箱体,反而能从底部的小孔中渗出。

(九)木质冰箱

清代宫廷普遍使用以天然冰制冷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洋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

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足下安托泥,用以隔湿防潮。这种宫廷“冰箱”比起现在的冰箱太过简单,但构造合理、经久实用。

由于木冰箱的成本较高,使用场合主要限于宫廷和上层权贵之家,因此流传至今的实物并不多见。

看到这些,不禁让人为古人的创意而骄傲!我们的祖先真是挺聪明的,就连这不起眼的避暑之法中都透着智慧与哲理!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1

古人是怎样避暑的

在没有现代空调的时代,古人采用了一些方法来应对夏天的高温:

1. 遮阳避暑:他们会利用树荫、凉亭或者建筑物的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他们也会使用遮阳伞、帽子等遮挡阳光。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2

2. 利用自然通风:古人会选择住宅或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以便利用自然通风。他们会设计窗户、门和通风口,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温度。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3

3. 使用水源降温:古人会利用水源来降低温度。例如,在庭院中建造池塘或喷泉,通过水的蒸发效应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4. 薰风扇和扇子:古人使用手持扇子或薰风扇来增加空气流动,并带走身体周围的热量。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凉爽感。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4

5. 调整饮食:古人相信某些食物可以帮助降温。他们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凉茶,以帮助身体保持凉爽。

6. 调节作息时间:古人会在炎热的午后避免户外活动,而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活动。他们会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天气变化。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5

这些方法虽然不能像现代空调那样提供强力的降温效果,但古人通过合理利用环境和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夏季的高温问题。

怎么样防暑降温

古时候,进入炎热的伏日,有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其目的是预防暑热伤身

汉代,夏天吃热气腾腾的汤饼时却能出一身大汗,从而带走体内大量热能,所以说,古人盛夏吃汤饼无疑是一种很好的避暑方法

宋代,伏日清热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诸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

明清以来,伏日最盛行吃莲子汤.清朝北京地区伏日选择中草药避暑

除上述以外,古代伏日消暑食品还有冰�、绿荷包子、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杨梅、鲜藕、鲜菱、西瓜、香瓜等近十余种。其中以水果、蔬菜和中草药为多,这些食物大多性味甘、寒、温、平、辛。主治清热消暑、除烦止渴,或泻火解毒、养心宁志、健脾益胃。这些消暑饮食方法都是十分理想的夏季保健膳食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6

古人如何避暑方法

古人避暑的方法有扇子、玉枕、隔汗衣、饮品、凉殿等。

1、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7

2、玉枕

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8

3、隔汗衣

纱是古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小满至芒种前后,气温渐升,人们开始使用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结构稳定但又有良好的透气性。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人们就换上“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9

4、饮品

在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街巷,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伏日还盛行吃莲子汤。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10

5、凉殿

古时的“凉殿”,就相当于现代的空调房。唐代宫廷凉殿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凉气送入殿中。并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的水罐中,让水从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环,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得到降温。

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图11

以上就是关于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揭秘古人之避暑神招的故事的全部内容,以及古时候民间怎么避暑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10:07
下一篇 2023年11月27日 10:14

相关推荐

  • 上海原来属于浙江,上海最开始属于哪个省哪个市

    本文目录1.上海最开始属于哪个省哪个市2.上海是浙江省的3.上海是江苏省的还是浙江省的4.上海是浙江省还是江苏省上海最开始属于哪个省哪个市上海最开始属于江苏省,上海的奉贤区、金山区最早属于浙江省。现在的上海是一个直辖市,不属于任何省份。上海简称“沪”或“申”,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

    2023-11-26
  • 鹦鹉螺号最后去哪了,鹦鹉螺号最后去哪儿了

    本文目录1.鹦鹉螺号最后去哪儿了?2.鹦鹉螺号最后的结局是什么?3.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的结局是什么4.尼摩船长拯救鹦鹉螺号或他人生命的事情鹦鹉螺号最后去哪儿了?被卷入漩涡沉入海底了。结局时,诺第留斯号(也译为鹦鹉螺号)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驱逐舰的炮轰,潜艇上除了三位俘虏外个个义…

    2023-11-26
  • 浩克是什么意思,浩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1.浩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2.英文浩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翻译成绿巨人呢3.浩克山东什么意思4.别人对我说去吧浩克什么意思浩克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赛威的英雄联盟里面,浩克是一位绿巨人。他们给你起外号叫好浩克,说明你身材比较魁梧,比一般人高大很多的意思。英文浩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翻…

    2023-11-26
  • 白色物品怎么拍,如何拍白色背景照片

    本文目录1.如何拍白色背景照片2.白色背景照片怎么变成蓝色3.纯白色产品如何打光拍照好看4.白色物品用什么背景拍摄如何拍白色背景照片适当的进行曝光补偿,使用手动曝光,根据相机测得的数据增加2-3档曝光。使用包围曝光,以相机测得的数据,每提高半档曝光拍一张,直至三档半,挑出曝光最好…

    2023-11-26
  • 信号处显示HD是什么意思,手机信号标志旁边出现的“hd”到底是什么意思

    本文目录1.手机信号标志旁边出现的“hd”,到底是什么意思?2.手机信号hd是什么意思3.网络出现hd是什么意思啊4.信号显示hd是什么意思怎么关闭手机信号标志旁边出现的“hd”,到底是什么意思?若是vivo手机状态栏显示HD标识,代表手机卡成功注册到高清语音通话,HD1代表卡1…

    2023-11-26
  • 虎跳峡属于长江三峡,长江上最著名的峡谷景观

    本文目录1.长江上最著名的峡谷景观2.三峡中没有哪一个峡的拼音3.长江三峡不包括虎跳峡吗4.虎跳峡是长江第一峡吗长江上最著名的峡谷景观虎跳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我就知道这几个著名的。其中后三者就是三峡。长江支流大宁河上还有小三峡:龙门峡,铁棺峡,滴翠峡。小三峡的景色非常美,不…

    2023-11-26
  • 励志光明的语录,坚持最后一班岗的励志语录

    本文目录1.坚持最后一班岗的励志语录2.阳光励志正能量的句子发朋友圈3.阳光自信正能量励志句子4.充满阳光的励志句子句句正能量激励人生坚持最后一班岗的励志语录坚持 光明 励志语录1. 一个人要开化一个最闭塞的地方,有了钱还不行,他还得有知识;而且知识,正直,爱国心,如果没有坚定的…

    2023-11-26
  • 玛诗玛丽品牌如何,玛诗玛丽女装旗舰店

    本文目录1.玛诗玛丽女装旗舰店2.玛诗玛丽皮衣是真皮的吗3.玛诗玛丽是一线品牌吗4.玛诗玛丽品牌女装质量如何玛诗玛丽女装旗舰店二线品牌。玛诗玛丽/MARCYMARNY品牌集设计、生产、营销、物流、信息化于一体。公司秉承着不断创新设计的精神,通过精心独具的创作来诠释现代女性的独立、…

    2023-11-26
  • 湖南为何有这么多陵,为什么有两个舜帝陵

    本文目录1.湖南有2座帝王陵2.为什么有两个舜帝陵3.炎帝陵哪个是真的株洲炎帝陵和宝鸡炎帝陵介绍4.哦人们修建多个炎帝陵的原因是什么湖南有2座帝王陵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楚文化的重要部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虽然古时候的湖南算不上 历史 的主舞台,却也是一处不可小看的风水宝地。在…

    2023-11-26
  • 红掌的养殖方法,红掌花的养殖技巧方法

    本文目录1.红掌花的养殖技巧方法2.红掌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3.红掌花怎么养4.如何养殖红掌花红掌花的养殖技巧方法养殖红掌花时,要将其放置在半阴的环境下,为植株每隔两天浇灌一次水分,让土壤保持微微潮湿的状态,当红掌生长出新叶时,需要为其每隔十五天施加一次氮肥,提高植株的生长,此外…

    202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