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古代的三公指的是什么
古代的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
1、在秦朝,宰相李斯所创“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三公是有实权的,可管理朝廷行政、军事、内务等。
2、西周时期,类比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3、西汉时,设立了大司徒(丞相)、大司马(太尉)、大司空(御史大夫)。东汉指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袭其官阶但已无实际职务。
4、明、清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没有实权。
汉朝三公九卿制的三公是指
一、三公:
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十三曹,下辖九卿。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二、九卿
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3、卫尉,总掌皇城、皇室及所有京师官署之护卫,接受皇帝直辖;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总掌国家工程,以原司空府为基础扩大设置。
扩展资料:
三公九卿的发展: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在东汉时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我们看《三国演义》,然后知道了“三公”这个词,比如说某某人“位列三公”,又如说袁绍家族“四世三公”等等。
那么,在东汉,“三公”到底是什么官职的,其职责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三公”不是东汉所独有,在周朝的时候就有三公的说法了。但是,在周朝,对“三公”没有统一的说法。有人说,“三公”是司马、司徒、司空的合称;也有人说,“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总之,众说纷纭,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到了秦代,没有设立“三公”。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大家才统一将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称“三公”,直道这个时候,大家对“三公”才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西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结构图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继承了西汉的体制,仍然设置“三公”,分别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在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司空为司徒、司空。其中,太尉主管军事;司徒相当于丞相,主管内政;司空主管祭祀、礼仪和德化等。“三公”之下,各置长史一人。“三公”之中,太尉居于首位,官职最高。
皇帝与三公漫画
应该说,在东汉初年,“三公”的地位十分煊赫。但是,此后光武帝为推行更为极端的帝王集权制,为了使更多的权力不落入大臣之手,逐步削弱“三公”的权力,把实际的权力集中在了尚书台。这个时候,“三公”不仅要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听命于外戚和宦官,已经没有什么地位了。
另外,“三公”权力虽然没有了,但承担的责任却很大。比如,按照当时的制度,丞相辅佐皇帝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地震、洪水等大的灾异,皇帝和丞相都要引咎自责。然而,东汉时,皇帝往往把这些罪责推向“三公”,“三公”也经常因为这类事情充当替罪羊,甚至被免职。所以,东汉时期的“三公”是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实权派曹操也曾担任过三公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设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己任丞相。这样,实行了两百多年的“三公”制,到这时候便彻底宣告结束了。
汉朝的三公是哪些人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解析:
三公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西汉经今文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见三有事)。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掌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俸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且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把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复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惭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三公指哪三公,古代的三公指的是什么的全部内容,以及东汉三公指哪三公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