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
1.河南河北的河指:黄河。
2.山西山东的山指:太行山。
3.湖南湖北的湖指:洞庭湖。
4.知道广东、广西的界分标志之“广”在哪里的人,恐怕不是很多的。有专家曾经在广东封开县和广西梧州考察的时候,从《水经注》知道这里正是桂江与贺江“入郁”(西江)的地方,即西汉时的“广信”,是当时统辖岭南九郡的“交趾部”首府所在地,是依据汉武帝在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统一岭南时所下的圣旨:“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中取出“广信”二字命名;后来以此为界,广信之东为广东,广信之西为广西,这即“广”之由来。“广”字虽出自圣旨,但实是指桂江与贺江入汇西江之地域,故其内涵是两江交汇的意思,这也是中国早有水文化意识的一个体现和佐证。
拓展资料:
河南、河北的省名,是出自黄河为界;山东、山西是以太行山而分东西;湖南、湖北是以洞庭湖界分南北。
宋朝建立,统一中国,设置广南东路与广南西路。广南西路,包括今广西全境、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广西"之名即始于此。广西曾发生过侬智 高反宋战争。侬智高扼昆仑(昆仑关),占邕州(今南宁),建立南天国。皇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王朝平定这次战争后,便把广西分为邕、宜、融三路,官署设桂州(今桂林),亦称静江府。
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的山是指哪里
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东为太行,西为吕梁。
电影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
中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太行山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太行山以东是河北而不是山东。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
山西的山是什么山脉名称
山西的山是太行山。
山西的山是指太行山,山西东为太行,西为吕梁。但太行山是在河北、山西交界,山东山西如果是以太行山来划分的话,划开的应该是山西和河北,而不是山东和山西。
太行山简介
太行山脉位于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脉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国地形第二阶梯的东缘,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亿万年前,太行山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地质构造运动,让太行山从海中隆起,形成了今天巍峨的山脉。在复杂的地质构造过程中,太行山留下了大量令人称奇的峰林峡谷。太行山,如同一座天然的大型地质地貌公园,将惊叹与奇迹留给今天的人们。
从气候上看,太行山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虽四季分明,但冬长夏短。太行山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气候条件与承德相近。
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5℃,平均最低气温在-10℃左右;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平均最高气温在28℃上下,偶尔会出现高温天,但概率可以说是相当低。在这里四季分明,但明显的冬长夏短,冬季长达半年,夏季两个月不到。
山西为什么叫山西 山西省地名的由来
山西之所以叫山西,是因为一座山,这座山就是太行山,从地理上看,山西在太行山的西边,所以叫山西,山东在太行山的东边,所以叫山东,其实准确地说,太行山是山西和河北两省的分界线。
山西二字最早是在明朝开始使用,明朝划分全国行政区时,在山西设置了山西布政使司和山西都指挥使司,相当于管理行政与军事的机构,山西二字就开始流传,到了清朝,沿用了山西二字,设置山西省,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其实,在明朝之前的中国历史上,今天的山西不叫山西,有两个比较俗称的叫法:一是叫做河东,二是叫做三晋。
一、河东
在秦汉时期,把今天的山西之地俗称为河东,因为山西在黄河的东边,黄河在从青海流经甘肃之后,开始向北流向宁夏和内蒙古,到了内蒙古巴彦淖尔之后,开始向东流,在内蒙古境内的土默特左旗又开始向南流,并且沿着陕西与山西两省的交界处,向南流到陕西与河南两省交界处的潼关,就开始向西流。
所以黄河在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六省时,形成了一个“几”字型的流向图,而今天山西的全部土地都位于黄河的东边,所以在秦汉时期把山西称为河东,也就是黄河东边的意思,秦朝实行郡县制,在山西设置了河东郡,汉朝也沿用了河东郡。
秦汉时期的统治中心是在关中一带,当时的河东(今天的山西)在秦汉统治者心中是位于黄河以东的,所以起名也叫河东,这一通俗的称法一直沿用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当时担任太原留守,就是在河东起兵反隋,随后进入关中建立唐朝的。
但是到了宋朝之后,统治中心从关中东移到了中原地区,明朝时期,最初定都南京,后来迁到北京,清朝统治中心也在北京,在明、清统治者眼中,今天的山西再叫河东已经不合适了,因为山西在明清统治者眼中,是在统治中心的西边,而山西的东边有一群南北走向的太行山,天然地把黄土高原与河北平原分开,太行山就是天然的分界线,而山西又位于太行山以西,所以明朝才起了个名字叫山西,意思很简单,就是太行山以西,简称山西。
二、三晋
但是要说到山西的来源,就得从西周初年开始说起,周朝建立后,天下并不稳定,在周成王时期就发生三监之乱,之后被周公平定,公元前1035年,地位山西的唐国发生了叛乱,唐国据说是尧帝的后裔建立的诸侯国,周公率军平定了叛乱,并把唐地分封给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姬虞),并建立唐国。
唐国大概的位置就在山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在黄河与汾河的东边,封地是方圆一百里,唐叔虞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姬燮继承了国君之位,便把国号“唐”改为“晋”,于是唐国就变成了晋国,那么姬燮为什么要改名字呢?
根据《吕氏春秋》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唐国境内有一条叫晋水的河流,所以姬燮就把国号改成了晋,晋水到底是现在的哪一条河,已经无法考证,但可以明确的就是晋国的第二任国君开始,就改了名字叫晋国。
晋国最初的都城是在翼城,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到了晋献公时期,把国都迁到了绛,绛的位置是今天山西省运城市绛县,晋景公时期,又将都城迁到了新绛,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侯马市,最终晋国的都城迁到了屯留,也就是今天山西省的长治市。
从晋国都城的变化来看,晋国的统治中心一直在今天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但在晋国几百年的历史上,一直在对外扩张,到了晋献公时期,灭亡17个诸侯国,臣服38个诸侯国,到晋文公时期,是晋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晋国版图包括了今山西省的全部、陕西省的东部与北部、河北省的中部与南部、河南省的西部与北部、山东的西北部与内蒙古的一小部分,成为春秋时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晋国同时也是春秋五霸之一,更是称霸时间最长的诸侯国,从晋献公到晋灵公的一百多年时间中,是晋国最为强大的时期,之后,晋国开始逐渐衰弱,由于晋国实行三军六卿制,军政大权主要由六个卿大夫世家来把持,到后期晋国国君开始昏庸之时,晋国卿大夫就控制了晋国朝政。
晋国的卿大夫发展到晋景公时期有六家,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智氏,而六家一直在争权夺利,首先是范氏和中行氏被灭,后来到了晋出公时期,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起来灭亡智氏,然后韩氏、赵氏、魏氏就瓜分了晋国的全部国土,晋国国君成为傀儡。
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了韩、赵、魏三家诸侯国的地位,之后韩国、赵国、魏国三国正式取代晋国成为诸侯国,这一事件也是春秋与战国分界线的标志性事件,中国历史就进入了战国时期,韩、赵、魏虽然取代了晋国,但在战国时期,还是把韩、赵、魏俗称为三晋。
随后三晋开始演变地理名词,代指原晋国所属的土地,也指韩国、赵国、魏国三家所属的土地,也称三晋大地,三晋没有准确的地理划分,而是一个文化上俗称地理名词,但是,晋国最初的封地和都城都是在今天山西南部的,同时曲沃代翼之后,后来的晋国国君的宗庙都设曲沃,曲沃是山西临汾下辖县,所以三晋的核心地区还是山西,这里也是晋国的发源地。
到了后来,就干脆把晋作为山西的代称,一提到晋,首先想到的就是山西,战国时期仍然叫韩、赵、魏为三晋,比如:
《商君书 徕民》:秦之所与邻者,三晋也。
商鞅称韩、赵、魏为三晋,战国时期也都是如此,这个道理就和现在的陕西被称为三秦大地一样,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设置郡县制,山西就是河东郡,然后就是上面说到的历史渊源,而晋这个名字的由来,就是来自唐叔虞的儿子姬燮,然后晋到了现在就成为山西省的简称,就是这个原因和来历。
以上就是关于山西省指的是哪一个山,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的全部内容,以及山西省指的是哪一个山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