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龙灯之乡是重庆的哪个县
龙灯之乡是重庆市铜梁区。铜梁龙舞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代,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铜梁龙舞是以龙和灯为道具,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铜梁民间综合艺术。铜梁龙灯的舞蹈非常丰富,充满着愉悦向上的激
龙灯之乡是湖北的哪个县
中国古代人民对龙可以说是非常崇拜的,龙在中国也一直拥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舞龙的习俗,不同地方也略有差异。你知道龙灯之乡是说的哪个地方吗?龙灯又称龙舞,湖北孝感杨店镇是“龙灯之乡”,重庆铜梁龙灯也名声在外。
一、孝感杨店高龙
湖北孝感杨店镇是“龙灯之乡”,也是孝感市第二批、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从腊月开始,杨店镇的许多人家就开始着手扎龙灯,用竹片分别扎出龙灯、龙神和龙尾,还要绣好龙衣,然后将其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龙灯。
一般来说杨店龙灯有12节,代表着每年12个月份。到了正月十二的晚上,就要开始举行龙灯的开光仪式,正月十三的时候出行、上庙等。龙灯穿行在各个窄小老街进行活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摆好香案迎接宾龙。在正月十四的时候,每条龙灯都会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问候新年。
等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会玩游灯、灿灯,到了晚上十二点的时候,会集中群众一起烧毁龙灯,称之为送龙灯升天。杨店的龙灯一般用竹、木、布、彩纸等扎成,龙灯看起来十分大气漂亮,舞龙灯时的场面也十分壮观浩大,极具地狱特色和文化内涵。
二、铜梁龙灯
许多人一问起龙灯之乡是说的哪个地方,就会想到重庆铜梁龙灯。龙灯又称龙舞,是一种十分孤岛的传统民俗舞蹈,以龙尾主要道具的一种舞蹈艺术形式。铜梁龙舞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这种龙舞兴起于明朝之时,等到了清朝的时候,这种龙舞文化达到了鼎盛。
铜梁龙舞表演的龙灯舞既是舞也是体操、杂技,极具观赏性,每年都会有无数海内外人慕名前往。而且铜梁龙舞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群众的参与性也很强,让许多慕名前往的人对此都念念不忘。铜梁龙舞盛名在外,许多看过表演的人无不称赞。
杨店镇的社会事业局在哪里
“桃花驿”、“桃花古驿”是杨店镇的誉称。
杨店镇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镇,原名斗山铺,因其境内连绵数十里的桃花和历史悠久的驿舍受到我国历代文人骚客的厚爱,他们纷纷有感而发,为古斗山镇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苏东坡的“花发颜如醉,风吹面不寒”,又如后邑人沈明的《咏桃驿》诗:“春暖桃花驿,人耕红杏村。戌楼当寺静,涧水过桥浑。雨歇莺迁树,烟销客断魂。承平经百战,闲却几烽墩”。“桃花古驿”、“桃花驿”的美称便因此得来。
杨店的桃花品种繁多,远近闻名,每逢春暖花开时节,只要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桃花就会开得格外的旺盛,连绵数十里粉红色的桃花像一望无垠的绯云。每年桃花盛开时节,这里就会举办桃花盛节,吸引着无数的游人前来赏花、踏春。“桃花古驿”是春天人们踏春、赏花的好去处。
杨店镇是“龙灯之乡”。杨店龙灯,孝感称之为“杨店高龙”,是孝感市第二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从腊月开始着手用竹片扎龙灯、龙身、龙尾、绣龙衣;用彩纸扎龙头、龙尾,并连接彩龙头、龙身、龙尾组成一条完整的龙灯,整条龙灯有十三节、龙身由十一个竹灯连接而成,加上龙头和龙尾便是十三节。正月十二晚举行龙灯开光仪式、正月十三出行、上庙、喝彩,每条龙灯穿行了杨店窄小的老街进行活动,家家门前摆香案,迎接宾龙。正月十四拜灯、每条龙灯分别在各自湾里叩拜群众,表示新年问候,代表吉祥;正月十五玩游灯、灿灯;围观的群众跟随龙灯分别游到各自湾里,晚上十二点全湾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在一起烧毁龙灯,称之为灿灯、送龙灯升天,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
杨店高龙的组成:多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龙头有一人手持“龙珠”作指挥,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11年7月,杨店镇以“龙灯之乡”的美誉获评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1、东坡亭台
东坡亭台位于杨店东方村自古墩。
据《孝感县志》(康熙版)卷十五·逸事·古迹(五)记载,“东坡亭在杨家店,县东五十里,苏东坡谪黄州过此,后有‘五年一梦南司州’之句,今亭废,址犹存。”又据《孝感县志》卷一·封域考·沿革(五)记载,“南齐分司州之义阳郡为南北,孝昌属南义阳郡。”而杨店当时属孝昌县辖,这就是“南司州”的意思。“亭废,址犹存”,其址即杨店镇南自古墩。据专家考古认定,此处有“龙山文化”遗存,出土过石器及西周青铜器。传说此处古有“东南寺”,曾是唐宗麾兵之所,北宋杨家将有后人在此出家。苏东坡路过此地时,正值遍地桃花盛开。他与高僧谈诗论文,饮酒弈棋,马踏桃花园。由此,“桃花驿”就成了“斗山铺”的别称。后人在此建亭纪念,现尚遗留古匾“东坡亭”一块。2005年,群众集资2万,该村女周琴和丈夫张自洲个人捐款2万对“东坡亭”进行重建,并由周琴之父周行泽亲自设计、指导施工建成。
2、望娘台
望娘台,又称“孝子墩”,位于杨店侯庙村侯家庙东侧。被毁前曾有一土墩耸立于此,高丈许,阔丈余。据史料载,从前,台(土墩)上曾立有青石碑,建有风雨亭。解放前亭已不在,石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其后人所在的杨家湾人移回村中保护。只是年代久远,风化严重,碑文字迹莫辨。土墩在八十年代修公路时取土而毁,今仅存遗址。
据杨氏宗谱(民国六年转清同治年间版)首卷《受吾公传》载,“(杨)侍,号受吾”,“母佘氏中道而生公”,“母先父逝,公事继母唯谨。”“公思母氏劬劳,因念中途诞生之地,筑台望之,由撮土至寻丈,皆躬任筐锄,闲以衣襟盛土石,累年八十而台成,台成而公卒。”“故邑志载孝子云,台在侯家庙侧,有碑志。”
另据载,写《碑志》的人是乾隆乙酉岁(乾隆九年,公元1745年)进士十五世必传可夫氏,时间在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文约四百字。
又查《孝感县志》,有百字记载:“杨侍,字受吾,以诸生廪学宫。继母奇悍,家人稍忤其意,则震怒移于侍而去之。侍恒跪烈日盛雪中,引裾乞留,母卒感寤。族子数侵侍,或请讼子。侍曰,‘三世以上何人哉?其操刃同气也。’初,侍母生道旁。母卒,侍躬畚土为望母台,高数仞,在侯家庙后,至今巍然也。”
3、告香台
据传,告香台是西南方朝拜木兰山的香客去时告香,归时谢香之处,位于石子坡现供销大楼侧。当时形成“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的盛景。从古到今,还留有“早也是杨店,晚也是杨店”的说法,说的是无论早晚,香客们都得到杨店打店,第二天早上在此烧香启程进山。由此可见杨店当年集市兴盛之一斑。 1、三撮灌斗
这是以杨店镇区的地势而得名的。
因杨店镇区地势东、西、北三面高,南面低,恰似三把撮箕灌一个斗,寓有添财进喜的吉祥之意。
2、两川若带
“两川”,指杨店河与中店小河(溪),像两条飘带一样穿镇而过。与“三撮”的地势相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
3、东阁吹箫
从前,杨店东街东面坡顶上建有一座玉皇殿,称之“东阁”。当年,每到夜晚,就有人在玉皇殿里吹箫。箫声随着晚风飘散在杨店镇区上空,特别悠扬,成为杨店动人的一景。
4、西寺护国
杨店西街北口原有一座护国寺,简称“西寺”。大殿上方有一匾,上书“衣钵长留”。据杨氏后人介绍,寺中原来供有杨家将铜像,被人们称之“护国将军”。日寇侵华时寺庙被毁,其铜像被杨家后人移至云丰一村大房砦沉入水塘中保护,可惜现在不见铜像踪影。
5、石坊献瑞
杨店镇区原来有两座跨街而立的石质牌坊。东牌坊为明“嘉靖七年(戊子科)进士杨睿第”坊。《孝感县志》卷十二·人物·臣林记有《杨睿传》。牌坊为八宝石质,现存的北立柱及横额,留有上述字迹。据杨氏宗谱载,杨睿为人们称颂的“六义公”杨廷松的嫡孙,这座牌坊彪炳了杨氏一门的兴盛。
西牌坊为诰命姑媳双节坊。《孝感县志》卷四·营建考·坊表(七)记,“天启中为夏彝妻夏侯氏,应书继妻王氏敕建,在斗山铺,见存。”青石质,雕刻精湛,横额“姑媳冰操”。
这座牌坊是明朝天启年间为旌表夏彝之妻夏侯氏和他的儿媳王氏二人的节操敕建的。夏彝娶夏侯氏为妻,夏侯氏生下两个儿子应图和应书。儿子尚未成年,夏彝病逝。夏彝死后,夏侯氏守寡把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她还让应书补任了博士弟子。夏应书先娶石氏为妻,石氏生下儿子时亨。夏时亨八个月大,石氏就病逝。夏应书续娶王氏为妻。不久,夏应书又病逝。此后王氏守寡侍奉婆母夏侯氏达到至孝的地步,并且精心抚养丈夫前妻的儿子夏时亨。一直供养他读书,让他考取进士。考上进士后,夏时亨一直擢升为河南参政。王氏侍奉婆母,其婆母直到古稀之年方才寿终正寝。婆母死后,王氏哭完婆婆,又到夏应书的坟头恸哭。她告诉丈夫,自己含辛茹苦侍奉婆婆尽到了孝道;也养大了儿子,还让儿子出人头地了。不料她悲痛过度,气绝在丈夫的坟头。其节操感天动地。后来皇上也被这姑媳二人的节操所感动,特御封夏侯氏、王氏二人为诰命太淑夫人,并敕建此“姑媳双节牌坊”。
6、古井映月
在杨店镇区东西街,有两口古井。两口古井皆是被人们称之“六义公”的杨廷松当年所凿的“义井”。西古井因夜间飞马传书人马落井而闭。东古井现在仍然存用。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确认为明代。古井映月,足让人发思古之幽情,饮水思源,感想良多。
7、鸡鸣闹市
杨店人自古就是赶露水集。“鸡鸣闹市”说的就是在鸡鸣的时候人们已经来到了集市。四处鸡鸣伴着集市上的熙熙攘攘的人声,热闹非凡。
8、板印晨霜
这里的“板”指的是“桥板”。这一景说的是,秋后,早春,赶集的人群,耕作的农夫,上学的学子,过往的行人在桥板的晨霜上留下如花的足迹,那是一种多么耐人寻味的情景。
龙灯之乡表示哪个城市的景色
龙灯之乡是重庆的铜梁区,铜梁是著名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以龙灯艺术享誉海内外。铜梁龙灯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始于明朝。既是彩扎的龙和灯,又是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品为一体的铜梁龙间综合艺术。
铜梁龙舞的简介
铜梁龙舞是重庆市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铜梁龙舞包括龙灯舞和彩灯舞两大系列。龙灯舞主要包括大蠕龙、火龙等十个品种,其中以大蠕龙最有特色;彩灯舞主要包括鱼跃龙门、泥鳅吃汤圆等十二个品种。铜梁龙舞有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套路丰富、动律谐趣,伴奏音乐独特,道具构思巧妙,造型夸张,服饰俭朴大方,舞者参舞自由,退舞方便,群众参与性强。
铜梁区的简介
铜梁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市西部、重庆大都市区、城市发展新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等功臣邱少云的故乡和铜梁龙灯的发祥地。铜梁区西南靠大足区,东北连合川区,南接永川区,西北邻潼南区,东南毗邻璧山区。
以上就是关于龙灯之乡的是哪一个,龙灯之乡是重庆的哪个县的全部内容,以及龙灯之乡的是哪一个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