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山东与山西以什么山为界
崤山。
山东,指崤山以东。作为一个地理区域的名称,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秦人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为一个地域性的泛称。
山东作为政区名称,始于金代(公元1115-- 1234) 。元朝(公元1206-1368) 置山东道,明朝(公元1368-- 1644) 设山东布政使司,形成与今天山东省大体相同的版图,大部分县名沿用至今。山西是明朝才有的,太行山以西。现在的山东山西并不接壤,所以也不能算是以太行山为界了。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支脉之一,它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涧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长达160余公里,宽约40~50公里,构成了洛河与宏农涧河的分水岭。
扩展资料:
太行山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东北一西南走向,绵延数800余里。并没有和山东接壤。
太行山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太行山以东是河北而不是山东。山东的山古时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崤山,古时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即秦国东边的中原地区。山东省名即来源于此。所以,古时候的山东确实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但是现代的山东省和古时的山东并不一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山东山西的山指的是哪座山太行山
山东和山西的山是指崤山。
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就提到了山东、山西:“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虽然是说的两地的物产,但从这个方面看,此时已有山东、山西的说法了。不过这个山却是指的河南省西部的崤山山脉,在春秋、战国以及秦汉的时期是以崤山划分山东和山西的,而因为崤山有函谷关,所以也称关东、关西,这两种说法是一样的。
春秋战国、秦汉时山西、山东的“山”是崤山。而现在的山西省当时由于位于黄河以东,是被称为“河东”的。现在的山东省倒是名副其实,不过也是和位于崤山以东的广大的地区一起被称为“山东”的。
崤山介绍
崤山山脉为秦岭东段支脉。海拔大多在1500米以上,主峰甘山又称(千山、青冈峰)海拔1902.6米,崤山山脉西南端与陕西华山山脉相连,西北面有宏农涧河谷地分割,东南面被洛河谷地所截,大致分布在宏农润河与洛河之间,自西南向东北一直延伸黄河岸边。通常以涧河谷地为分界,界南山地称西崤山,界北山地称东崤山。
崤山山脉地势自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并且由主脊向两侧呈阶梯状降低,两侧为低山丘陵类型。山脉主脊地带属褶皱断块构造中山类型,属大陆性气候,月平均气温最低在1月份,为0℃左右。自2月份开始回升,最高平均气温在7月份,为26.7℃。自此逐渐下降。主要高峰有冠云山、大凹山、燕子山、青玉寨等。
以上内容参考
山东和山西的 山 是指什么山?
就现在来说,山东与山西两个省份名字中的山都是指代太行山脉,但是在古代山东的山其实最早是指崤山。“山东”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最早使用者是秦国人。当时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为了方便称呼,将其余六国统称为“山东六国”。这时候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相差甚大。秦国之所以能够将自己单独剔除出来是因为它与山东六国之间有一座崤山。
崤山是秦岭山脉的一部分,呈西南-东北走向,其中秦国在该山脉的西侧,而山东六国则是在它的东侧。以此为开端,后面很长一段时期里山东都是指崤山以东的整片地区,囊括的范围要比现在的山东大得多。后来在时代不停变更的过程中,山东所指范围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呈现不断缩小趋势。因为范围缩小,古人也曾将华山以东的地区称之为山东过。
与早早出现的“山东”一词不同,“山西”这个名称是在隋朝时出现的。隋炀帝时期李渊被封为“山西河东道慰抚大使”,这便是历史上关于山西这个名称的最早记载。一开始“山西”名称中的山便是指太行山,不过当时山西所包含的范围与现如今也是不同的。除了现在的山西省之外,古时候的山西还包括河北以及内蒙的部分地区。
山东与山西各自经过数百年时间的变迁之后,它们二者最终在金朝时期产生了交集。金国在灭亡了北宋之后将占领来的疆域进行了重新规划,这山东与山西便在重新规划的范畴里。经过这一番重新规划之后,山东与山西开始以太行山为界。之后这种划分方式便不曾再变过,所以现在的山东与山西两省中的山都是指代太行山。
山东和山西的山指的是哪座山?
“山东”“山西”的名称自古就有,但是和现在的省份“山东省”“山西省”的含义并不相同,所以这分别“山东”“山西”的“山”也不一样,唐宋以前,区分山东、山西地区的山是崤山或华山,现在分别山东省、山西省的山则是太行山。
战国至唐宋,人们以崤山(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东南)或华山(今陕西省华阴市)为界区分山东、山西地区。当时的“山西”是指函谷关以西地区,即以今陕西西安为中心的地区,与今天山西省无关;当时的“山东”,主要指函谷关以东的黄河流域,有时也泛指战国时期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西省地区是包含在山东地区的。战国时期,诸侯国将“山东”视为诸夏即是华夏民族,而将“山西”视为戎狄外族。两汉时期,还广泛使用这种说法,班固在《后汉书》中总结各地所出人才的规律时指出:“山西出将,山东出相。”
随着时代发展,中国各朝的行政区划也不断变化,历史版图随历史格局变化发生改变,作为地名,山东、山西的区域也发生了变化。人民开始以太行山为界区分山东、山西地区,但是山东、山西地区依旧并不专指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所包括的范围依旧比现今的两省区域要大。以太行山为界来区分的山东、山西,又称为山左、山右,山西地处太行山之西、之右,山东地处太行山之东、之左。
《后汉书·邓禹传》记载邓禹平定了河东地区后,光武帝刘秀下诏称赞邓禹“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卓著”。范晔在后论中讲到,邓禹“中分麾下之军,以临山西之隙”。这里说的“山西”就是今山西省所辖范围,但是这里的“山西”虽然包括了山西省,但是并不是行政区划,仍是地域名称。李渊在大业十一年(615年)被隋炀帝杨广封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命其到山西河东黜陟讨捕,这里的山西河东都包括了今山西地区,但仍旧不是行政区划。
金朝占领黄河以北后,金人在今山东省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山东由地区名称变为行政区名称。山东开始专指齐鲁大地即今山东省区域,但是这种说法还并不普遍。而山西作为行政区名称则是到了元代才设立,当时,因京师蓟门之西有太行山,所以把太行山之西的政区设置为河东山西道。
明代,朝廷初设山东行省,后改为山东布政使司;在山西,改元朝河东山西道设山西行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两地简称为山东省、山西省。清代设立山东省、山西省,山东、山西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定型。
以上就是关于山东省和山西省中的山是指哪座山,山东与山西以什么山为界的全部内容,以及山东省和山西省中的山是指哪座山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