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
这句话是在描述中草药的采收时间及其最佳采收部分。
* "三月茵陈,四月蒿":这句话讲的是春季采收中药的时机。三月是茵陈的嫩叶开始出现的时候,这是采收茵陈的最佳时间。到了四月,茵陈长大变成了蒿,此时药性已经大减,不再适合采收。
* "五月砍来当柴烧":这句话讲的是过了最佳采收期的中草药的质量。到了五月,茵陈的药用价值已经消失,甚至可以用来当柴火烧。
* "春秋挖根,夏采草":这句话讲的是不同季节中草药的采收部分。在春天和秋天,根类药材的地下部分积累了丰富的养分,这是采收根类药材的最佳时机。而在夏天,植物枝繁叶茂,叶片生长旺盛,最适宜采收草类药材。
* "浆果初熟花含苞":这句话讲的是果实类和花类药材的采收时机。当果实刚开始成熟时,是采收果实类药材的最佳时间。而当花朵还没有开放,仍然含苞待放时,是采收花类药材的最佳时机。
总的来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中草药的采收需要在合适的时间,按照合适的方法进行,这样才能保证采收的药材质量最佳。
三月茵陈功效
茵陈既是一种野菜,又是一种药材。这种野菜被称为“朝三暮四”,它三月是宝,四月成蒿。
民间有流传华佗治疗黄疸病的故事,并留下 “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的警示。就是说要用刚长出来的幼苗比较好,长得比较老了以后,它效果就不好了。提醒一下,这里的三月与四月是农历,而不是习惯上的阳历。
药王孙思邈曾经说过, “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 对于茵陈这种亦菜亦药的植物,唐代孟诜在《食疗本草》中记载:“春初,此蒿前诸草生,其叶生挼醋淹之为葅,甚益人。”
茵陈,别名白蒿、茵陈蒿等,陈是指往年的旧根。茵陈每年春天都是在陈根上发出来新芽, 张锡纯说它“得初春少阳生发之气” 。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中记有:“茵陈蒿。随处俱产 秋后叶落,茎梗不凋。至春复发旧枝,故因名茵陈蒿也。”
古人对茵陈的认识
《神农本草经》记载“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将茵陈归为上品。
《名医别录》记载“茵陈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所谓通身发黄,就是我们临床常见的黄疸,包括急慢性黄疸性肝炎,肝硬化,肝衰竭等。
《本草经疏》记载“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本草纲目》谓:“茵陈,昔人多莳为蔬……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所谓“莳”即移栽种植。不管古代还是现代,茵陈除药用外,亦作为一种野菜食用。
凌一揆主编 的《中药学》对茵陈的认识
【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清利湿热,退黄疸。
【应用】用于黄疸。茵陈蒿苦泄下降,功专清利湿热而退黄疸,凡湿热薰蒸而发黄者,每用为主药。
茵陈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流黄水,乃取其清湿热之功。可煎汤内服或外洗。
现代研究茵陈的药理作用
1、保肝、利胆作用
茵陈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包括保护肝细胞膜完整性及良好的通透性、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等,
茵陈及其成分主要通过增强胆囊收缩、增强肝细胞功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红素和胆汁酸外排发挥利胆作用。
2、抗菌、抗病毒作用
茵陈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一定抑制作用,特别是对痢疾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病原性皮肤真菌等有显著抑制作用。
茵陈及其组分对单纯疱疹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病毒等多种病毒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
3、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茵陈的解热、镇痛作用与阿片类受体和腺苷受体有关。
茵陈可抑制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所含成分通过多个炎症通路或直接抑制痛觉感知通路发挥抗炎作用。
4、降血压、调脂、调节代谢作用
茵陈可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从而起到降压作用。
茵陈可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从而起到降血脂功效,还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茵陈中的绿原酸能抑制肝脏的糖异生,调节体内糖代谢。
5、抗肿瘤作用
茵陈的主要抗肿瘤成分是茵陈色原酮,作用机制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
此外茵陈还具有抗骨质疏松作用、神经保护作用、具有一定抗心肌纤维化作用。
三月茵陈四月蒿谚语全文
我们这里俗称白蒿,中药名称巜茵陈、或者陈蒿》,现在到清明的时候是最好的,清明后就不好了。
农村俗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中的蒿,在我们这里叫“白蒿”: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茵陈陆续破土而出,之后随着生长成为白蒿,变为餐桌上的一道美食。这句俗语的原意很好理解,但寓意较为深刻。
“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乍暖还寒,时有倒春寒发生,此时“茵陈”蓄积了一个冬季的养分,破土而出。由于刚露芽的茵陈,具有清利湿热,善于消脾胃,用于湿疹、骚痒等功效,所以是一味上好的中药。
但是到了四月,由于温度逐渐升高,根系发达,幼芽迅速舒展,“茵陈”的养分逐渐被分解,药效降低,已不再有原有的功效,变成了“白蒿”。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它自身的养分依然存在,成了人们喜爱的野菜。
“五月六月当柴烧”:由于茵陈蒿根系发达,生命力强,所以生长迅速,在5月份已是枝繁叶茂,没有了应用价值,到了6月份逐渐开始干枯,只有烧火的作用了。
茵陈是一种植物,我们当地叫苦艾。也是一种中草药,三月份的时候它生长的很嫩,也有很多利用价值,可以食用,也可以泡茶喝。但是四月份它就生长的比较高了,不是很合适了,到了5.6月份就变得特别高大粗壮变老了,不能食用泡茶了,只能砍了晒干回去当柴火。我感觉这更是一种人生哲理,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跟人生也是一样的,人生要把握当下,珍惜时间,不能让光阴虚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趁年轻多努力,不要老了一事无成!
这个是指气候,三月阴沉是指当时天气状况不好,阴雨连连,有乌云一眼看到好远。四月高这是指四月开始进入夏季,夏季天气好一些,天气晴郎,人走进大自然生情舒畅,一下子看到天比原来要高一些。五月六月似火烧,五月六月正宗夏天,走到窒外太阳又毒,一天就把人晒黑了,这说明四季分明,就是五月六月似火烧的原因。
茵陈农历几月份采摘最好
茵陈一般在农历三四月间采收,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意思是说茵陈应在春天采收作药物,到了五六月就不能人药了,只能当柴火烧。三四月采收的茵陈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此药全国各地都有生长。茵陈为多年生植物,宿报及木质茎经冬不死,届春旧茵虽枯,但能借陈茎再生新苗,故名茵陈。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 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 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 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 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 ?”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 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 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 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历。
以上就是关于三月茵陈四月蒿是什么意思,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六月当柴烧的全部内容,以及三月茵陈四月蒿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