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意思是:做事只考虑付出,而不计较享受。耕耘:耕地和除草。出处:南怀瑾《论语别裁•几人忧道不忧贫》,原文就是孔子说的。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人做事情当然还是有目的性的。
所谓“不问收获”,并不是说让人完全不在意结果。
不问收获是一种大智慧,即不问眼前的小收获,而扎实耕耘,以期最终更丰沛的收成。
就像一个雪地里的远行者,只专注于眼前的脚印,是一定不能走直的,只有望着远方的一棵大树走,回头看才发现自己走了一条最稳当的,笔直的路。
这句话很适合用来勉励自己读书,不期待读一本书能对自己有多大帮助,尽管去读杂书,即使看起来于人生无用,但这个过程中自己慢慢就走到了更高的地方。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什么意思
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此联最早出自晚清“中兴名臣”“一代儒宗”——曾国藩。最初见于“曾国藩日记”。且是曾公一生谨遵的座右铭。然此联也非曾公原创,是曾公的早年老师,清代理学大家太常寺卿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道光二十一年,唐鉴将自己所著《畿辅水利》及亲笔楷书条幅 “不为圣贤 ,则为禽兽,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善化唐鉴”赠与曾国藩。曾国藩对此联极为推崇,并将此联挂于居室。后来在收入曾国藩日记时略加改动,便有了“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千古绝对。
这副对联的解释。一是对上联两个“为”字的释义,二是对“禽兽”一词的理解。第一个“为”字指学习,研究。第二个“为”字则宜作“犹如”、“如同”解。其次,此处“禽兽”不是世俗骂人的话,而是泛指“动物界”。“人的本能‘必当从属于理性而涵于理性之中。本能突出而理性若失者,则近于禽兽矣’(梁漱溟《人心与人生》。 人自出生之始,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人便已经为“人”,就开始享受做“人”的权力。然而,如果将“人”的属性分为自然性与社会性两个方面,那么,人生之初,更多的还是自然性的一面,而要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的人,还需要逐渐认识社会、了解人生、积累知识、充实涵养,这是一个使人具备社会性的过程,自然也是一个教化的过程。人要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人”,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自然性,不能仅仅停留在自己是一个自然人的层面上,更要兼顾社会,考虑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所以“人”是要达到具有社会责任、义务的。人就应当从师而学,效法古圣先贤,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真正区别“禽兽”的人。
下联意思通俗,就是不论收获如何我们都应当尽我所能进行耕耘。但要真正理解也不尽然。“不问收获”或许我们 能做到,但要做到“但问耕耘”恐怕就难了,难就难在问心无愧,难就难在因人施教。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再版序言中有一段话:“此犹言:‘但问耕耘,不问收获。’抑且秋收冬藏之后,岂能不复有春耕夏耘。而且耕耘仗已力,而收获则不尽在已力。固亦有既尽耕耘之力,而复遇荒歉之来临者。”对我们现在的教育工作其实也是有很大启发。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是指从事职业或者事业,没有全盘的把握,缺少收入和产出的平衡掌控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一味地埋头苦干,不关心周围环境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因素。是一种总相信只要肯下力,总会有收获的陈旧观念。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什么意思红烛
在农业生产中,耕耘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需要农民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只有通过精心的耕耘,才能获得丰收的果实。因此,这句谚语提醒人们在做事情时不要只看重结果,而要重视付出的努力和过程。
以上就是关于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什么意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全部内容,以及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什么意思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