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三伏天一伏几天呢
初伏、末伏都是10天,中伏则有10天和20天两种。这样三伏天就有30天和40天两种。
今年三伏天从7.18开始,8.16结束,共30天。
今年三伏天有几天三十天还是四十天
今年三伏天有**40天**。具体时间表如下:
初伏:2022年7月16日(农历六月十八星期六)至2022年7月25日(农历六月二十七星期一)。
中伏:2022年7月26日(农历六月二十八星期二)至2022年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星期四)。
末伏:2022年8月15日(农历七月十八星期一)至2022年8月25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星期四)。
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每一伏有多少天
初伏(头伏)10天,末伏(三伏)10天,中伏(二伏)10天或者20天。这就是说,伏天一共30天或者40天。
伏天的天数因下面两条规定而变化:
一、夏至三庚数头伏;
二、秋后有一伏。
第一条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数伏(初伏的第一天)。也就是说,夏至之后最少20天数伏,最多29天数伏。
第二条是说,立秋之后才能进入末伏。
初伏、中伏、末伏的第一天都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第一天。如果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后,那么,就把这一天作为末伏的开始;如果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在立秋之前,就把第六个"庚"日作为末伏的开始,这样,中伏就有20天了。
今年,2021年6月21日(农历辛丑年五月十二日)夏至,是"庚子日",到7月11日(农历六月初二,庚申日)是第三个"庚"日,所以,这一天数伏。
到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二,庚午日)为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的开始。
7月31日(农历六月二十二,庚辰日)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但还没有立秋,所以,到8月10日(农历七月初三,庚寅日)即第六个"庚"日才能进入末伏。
这就是今年中伏有20天(伏天一共40天)的原因。
节气中的尾牙是指什么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1、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是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是中伏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第一天,初伏、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通常也指从初伏第一天到末伏第十天的一段时间。三伏天一般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期。
2、特指末伏
据《通书》、《阴阳历书》和《万年历》查考可知:阳历公元2005年【阴历乙酉(鸡)年】的“三伏”是:7月15日,阴历初十庚子日为初伏(又叫头伏);7月25日阴历二十庚戌日为中伏(二伏);8月14日,阴历七月初十日庚午日为末伏(三伏)。
一般年份,每伏十天,三伏共三十天。但2005年的“年份”就是“中伏”(二伏)二十天。因此,“三伏”期共四十天。即从阴历初十初伏起,至末伏的最后一天(阴历七月二十日)出伏止,前后正好四十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按照我国传统历法,今天开始进入夏季常年相对最热的“三伏天”。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个连续时段。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始日(今天是今年的初伏始日),第四个庚日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为20天,比如2005年。一般说来,“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气温最高。当然,古人的这种推算方法并不十分科学,并不一定与当年的气象实际紧密结合,各地全年中的极端最高气温也不一定出现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么说,“三伏天”确实是盛夏酷暑的时候,大家要注意防暑降温。
名称 另称 介绍
初伏 头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以上就是关于三伏天每伏是多少天,三伏天一伏几天的全部内容,以及三伏天每伏是多少天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