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螺春茶的历史及简介资料
螺春茶的传说
洞庭西山美丽的碧螺姑娘正和洞庭东山打渔青年阿祥相恋时,有条恶龙出现了,指名要取碧螺为妻。阿祥挺身而出,持鱼叉与恶龙激战三天三夜后,终于杀死恶龙,阿祥因失血过多也昏迷不醒。碧螺姑娘将阿祥抬至家中,天天上山为阿祥采药治疗。一日,她在山上突然发现一棵小茶树,其叶青翠欲滴,清香扑鼻,于是她就采下几片嫩叶,回去泡茶给阿祥喝,阿祥苏醒了。接着,碧螺姑娘又返回山上,将小茶树的嫩叶全部采了下来,用布包好,藏在自己胸前,每天取出数片,泡茶给阿祥喝。茶叶用完,阿祥也完全康复。他们重又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正当他们的幸福生活刚开始时,碧螺姑娘却一天天地消瘦下去,原来她的心力已全部融化进茶叶中,不久就离开了人世。阿祥悲痛欲绝,就把碧螺姑娘葬在山上。山上的茶树出现了奇迹,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人们为纪念碧螺姑娘,就把这里的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洞庭碧螺春茶
产于洞庭东、西山的碧螺春茶,芽多、嫩香、汤清、味醇,是我国的十大名茶之一。 碧螺春茶已有1000多年历史。民间最早叫“洞庭茶”,又叫“吓煞人香”。 碧螺春茶的特点是条索紧结,卷曲如螺,白毫毕露,银绿隐翠,叶芽幼嫩,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上下翻飞,茶水银澄碧绿,清香袭人,口味凉甜,鲜爽生津,早在唐末宋初便列为贡品。 采摘碧螺人茶,以清明节前后一旗一枪的“明前茶”为最佳,叶制而成。烘制碧螺春不用工具,全靠双手在锅中不停地焙弄嫩叶,要光翠绿,白毫毕露,一斤碧螺春茶叶约需60000个叶芽才能烘做到“干而不焦、脆而不碎、青而不腥、细而不断”,全凭炒茶高手掌握好温度,适时地团、揉、搓、炒。可见工艺要求之高,功夫之深,因而丘螺春茶被人们称誉为“功夫茶”、“心血茶”。
普洱茶杀青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普洱茶的工艺是很讲究的。1.採茶﹕天发鱼肚白开始採摘,至太陽升起一丈高左右﹐雾水渐收时停止。2.晾青:回到家马上把鲜叶平薄地摊于竹蓆面﹐至于阴凉通风之处﹔目的是将叶面的水份吹干。3.晒青:下午三时后把吹干了的鲜叶拿太阳光下晒﹐黄昏前回收。目的是使叶內水份去掉部份﹐令鲜叶变得柔软。4.杀青﹕将茶叶倒进铁锅内﹐以木柴加温杀青至微黄褐色。茶叶的好坏全凭这道工序了﹐一个炒茶高手是用双手炒的﹐火候与时间拿搯到恰到好处。传统做法是揉条跟杀青同时进行的。 完成了这几道工序便是滇青散茶了。要加工成砖、饼、团茶时,便将散茶蒸软后上模压制。过去的普洱茶是专指云南西双十二版纳所产的乔朩大叶种茶﹐用以上工艺加工的茶叶才可称作普洱茶。但近年因普洱茶被热炒﹐可讲己违背了传统做法。又将茶叶产地放宽到澜滄江两岸地区及红河州﹐2007年普洱炒至最高峰时,有人做过统计﹐1~6月份在广州芳村的茶叶批发市场里﹐光是勐海与下关两厂的茶叶成品量﹐比2006年云南全境全年的茶叶收成量还要多出几十万吨。等于说把云南2006年全年的茶叶收成总量全部给这两个厂家做普洱茶也不够。更况且云南茶叶的拳头产品是滇红与滇绿。
戚国伟小罐茶多少一罐
自1986年至今,“贡”牌一直承担着国家礼品茶的收购任务,戚国伟每年都要将西湖龙井茶按时保质地送达北京中南海。这对于他来说,既是荣耀,也是责任。
为何独独选中“贡”牌作为国礼?浙江省警卫局当年在龙井村多方了解和考察,拿出几包产于不同村子的龙井茶,让他说出个所以然来。戚国伟说“我一看茶叶,就从茶叶形态、色泽、香味的细微差异上,说出了哪一种茶叶是哪个村、哪个山头的。”在一般人眼里,茶叶看上去都差不多,戚国伟的“明察秋毫”令考察者信服与敬佩。
龙井手工炒茶视频教程
1.抓:大拇指分开,其余四指并拢,掌心向下,稍呈弧形,抓住茶叶作上下抖,托,使茶叶沿锅壁前后往复运动,并使手里的茶叶里外交换。
2.抖: 五指分开,将手中茶叶轻轻均匀地抖散落入锅中。
3.搭:茶叶抖落入锅中后,即手掌向下,顺势朝锅底茶叶压去,使茶叶自然舒展成扁平状。
4.拓:手贴茶,茶贴锅,将茶叶从锅底沿锅壁带上,以便重复下一个抖的动作。
5.捺:用四指和掌心压茶叶,促使茶叶扁平成条.主要用在青锅后阶段。
6.推:把抓到靠身后锅壁上的茶叶,用手掌向锅底和前锅壁推去,使茶叶在推炒中变得扁平,光滑。
7.扣:手法与抓相似,但用力较大,用腕力将茶叶扣紧,使茶叶条索紧直。
8.甩:将拓起或抓起的茶叶利用变换手法瞬间,迅速在手中替换,起到理条和散发水分的作用.主要用于辉锅前期。
9.磨:在用抓,推动时用较快的速度往复运动,使手,茶, 锅壁间不断摩擦,以增加茶叶的光滑度,并磨去茸毛,主要用于辉锅后期。
10.压:并无专用手法,在抓,推,磨动作时,加大对茶叶的压力,促使茶叶更平整光滑。
以上就是关于炒茶高手,螺春茶的历史及简介资料的全部内容,以及炒高茶的做法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够帮到您。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用户投稿,不代表【蒲公英】立场,本平台所发表的文章、图片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或会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非恶意侵犯原权利人相关权益,敬请相关权利人谅解并与我们联系(邮箱:350149276@qq.com)我们将及时处理,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创作环境。